心理课堂笔记
一、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的类别
第一类问题: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病性问题与自杀行为
这类问题总的比率不高(但首次患病多在青年时期),问题严重,后果不良,影响很大.
有精神病性的症状表现(如幻觉、妄想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障碍。
一般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求医。
急性或慢性起病,言语或行为紊乱、离奇荒唐、不能进行有效交谈。
这类问题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
大学生自杀率: 5/100000 而全国自杀率: 22/100000
第二类问题:中轻度心理障碍————神经症与类神经症性问题
这类问题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或应激后效应,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规,但还不至于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
这类问题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表现有焦虑、强迫、恐惧、躯体化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功能部分受损(学习效率降低)等。
性格敏感、多疑、好胜、固执,关注自己的问题, 主动求助。
与现实相关,发病可有一定诱因。
包括各类神经症(如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强迫症、神经衰弱等)或不够诊断为神经症的具有神经症症状(体验)的各类问题和适应问题。
第三类问题——一般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
与现实事件相关联的苦恼、困惑和不良情绪体验,但不够诊断为心理疾病的。
有人格或认知的缺陷,遇事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包括各种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如成瘾行为,性行为问题和某些违纪行为等。(比如网络成瘾占到8%~11%)
对于第一类问题(精神疾病)———对症处理
  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物学的(如遗传的、神经内分泌等),也有环境的原因,如生活事件、应激。患者在患病期间,其心理学操作空间不大,应由医学方法处理。
对于第二类问题————可对因也可对症处理
  其发生的原因有个体素质和性格的因素,也与个体成长环境、习得的应对方式、行为风格有关。症状严重时可使用药物但不应依赖使用药物。可用心理学方法矫正。
第三类问题
  主要由外部事件引起、也与个体应对方法有关,表现为不道德的或无效率的、甚至是违法违纪行为。主要用心理学方法对待,如使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如行为。
心理课
学习恰当的有效地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