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风筝的魅力》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10册第13课。风筝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本课在美术教学中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内容,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风筝,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风筝的起源、地域特点、种类和传统制作技艺等内容,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发现我们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风筝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智慧的呈现,个性的展示。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收集资料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但还不成熟,所以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好动、注意力不太集中,这就需要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如中国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收集信息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自主收集信息来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风筝的发展历史、种类特征;通过合作实践来提高动手能力与团队意识。通过欣赏、绘制风筝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风筝的结构特征,制作方法,运用传统材料制作一件菱形风筝。
2.发挥想象力,绘制自己的风筝。
难点:1.板式菱形风筝中骨架的左右对称和重心问题。
2.板式菱形风筝中十字形骨架的缠绕。
3.风筝面与骨架的粘合。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风筝的资料、竹条、风筝纸、线、课件、胶带、剪刀、尺子等。
学生:竹条、风筝纸、卡纸、双面胶、棉绳、风筝线板、飘带、彩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让学生准备好材料,腾出双手跟着欢快的音乐节奏一起做“健康手操”。
一、引导阶段
老师先带领学生欣赏一首古诗——《村居》,有会背的同学跟着一起来。(播放动画《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提问:1.诗中最后一个词怎么读?
zhi yuan
2.纸鸢是指什么啊?
风筝
揭示课题:《风筝的魅力》
(设计意图:《村居》这首诗孩子们都学过,耳熟能详,结合动画很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二、发展阶段
1.课前让大家都做了预习,收集了一些关于风筝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做个抢答游戏,知道答案请直接站起来回答,看哪个小组反应最快。
(1)风筝起源于▁中国▁▁(国家)。
(2)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哲学家 ▁▁墨子▁▁制造的。
(3)风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检测。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就提前告知了这个环节的实现方式——以抢答的方式,小组间进行pk。反响很好,孩子回答都很积极。)
2.引导学生分享有关风筝的故事。
风筝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了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后来,人们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发展到今天,几乎成为了和平的使者,自由的象征。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也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出示潍坊风筝节的照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孩子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寻答案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风筝的种类和特征。
(1)硬翅风筝
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平着看象元宝形。常见的北京最著名的沙燕风筝即属此类。
(2)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翅膀是一根主竹条构成,翅膀的下布是软性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
(3)板子风筝
即人们常说的平面形风筝。它的形状和结构简单,风筝的四边用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待会我们将要制作的就是这类风筝。
(4)串式风筝
把相同或不同的风筝,像长龙式的拴在一根或多跟线上,串联起来放飞。
(5)桶形(立体)风筝
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的风筝,像花瓶、宫灯等,也称为立体风筝。由于工艺复杂,所以生活中很少见。
(设计意图,介绍种类和特征的过程中会给学生欣赏大量的制作精美的风筝,不同种类的风筝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很容易激起孩子们的探索欲和实践欲。)
4.动手制作一个风筝
传统风筝的制作概括起来有四个字,简称“四艺”,扎、糊、绘、放(板书)。
扎是指扎骨架,糊是指糊纸面,绘是指绘花彩,绑是指绑风筝线。
教师示范制作工艺。
(1)扎——扎骨架
①扎骨架时,两根竹条呈十字摆放,横向竹条放在竖向竹条三分之一处,左右对称。
②缠绕骨架前棉绳要留出15厘米长的绳头,方便打结连接。
③固定骨架时,用交叉缠绕法,即将棉绳对角缠绕,左缠绕5下右缠绕5下,如不够牢固可再缠绕5下,最后打结,并留出15厘米长度绳尾。
④展示部分骨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错误。
(2)糊——糊纸面
①将纸面平铺在桌上,再把风筝骨架摆放在纸面上。(注意:不能歪斜,否则风筝会重心不稳,飞不起来。)
②骨架摆放好后,用胶带将十字骨架固定在风筝纸面上,这样,骨架就不会移动。风筝面的四个边各预留3厘米左右(折边粘贴双面胶备用)。
③将风筝面预留3厘米的四个边一次折好,用双面胶整条粘贴平整。(注意:骨架的边角要粘贴牢固,不能移动。)
④粘飘带:用飘带装饰菱形风筝的肩膀或尾部,宽约2~3厘米,长度在30厘米左右。飘带一次粘于菱形风筝的左右两边或尾部(前后稍微错开,用双面胶粘在一起)。
(3)绘——绘花彩
给风筝绘制美丽的花外衣。(出示一个绘制精美图案的风筝面)
(4)放——放飞风筝
当骨架和风筝面制作完成后,把风筝骨架打结后的绳头与风筝放飞线进行拉紧打结,板式菱形风筝即制作完成。(在生活中,风筝与放飞线的连接除了一点法外,板式菱形风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连接风筝线,例如两点法和三点法,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下,看有什么区别。)有了风筝线我们就可以拿到户外放飞了。
5.欣赏学生作品
四、实践阶段
出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
(1)扎骨架时,
村居教案1.竹条十字摆放,重心偏上。
2.缠绕前留出绳头。
3.固定骨架,交叉缠绕。
(2)糊纸面时,
1.骨架粘贴牢固。
2.飘带粘在风筝翅膀或尾部。
接下来时间留给大家,小组配合,动手制作吧!(教师巡回辅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学会团队合作、分工明确、材料工具共享。
(4)制作的时候还要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性,废纸废料丢入垃圾袋中。
(设计意图,时间有限,为了让孩子扎实学好每一步,所以整个制作过程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节课重在手工,第二节课重在绘画和放飞风筝。)
四、展评阶段
展出学生的作品
1、让学生欣赏、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2.教师讲评。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交流学习。)
五、拓展阶段
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蕴含着民间艺人的智慧,深受人们的喜爱,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发扬并传承优秀传统民间技艺,养成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细心观察生活、勤于动手实践,弘扬传统匠人精思巧密的精神,愉悦心身,点缀生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13.风筝的魅力
种类:1.硬翅风筝
2.软翅风筝
3.板子风筝
4.串式风筝
5.桶形(立体)风筝
“四艺”扎、糊、绘、放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的设计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欣赏、交流、尝试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制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课前的健康手操学生很感兴趣,很轻松的进入了上课状态,学生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的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