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行》的抒情艺术赏析
□王针桂
摘要: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生情。其 抒情艺术达到了美的极致,赏析时,披文入情,便能牵一字而动全篇,举重若轻。
关键词:《琵琶行》;景物融情;人物含情;音乐传情;联想生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席卷宫廷巷闾,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唐宣宗早有“胡儿能唱 《琵琶篇》”之赞,清张维屏又有“一曲琵琶说到今”之 叹。诗篇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长期以 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 索。而大凡品评《琵琶行》的人往往离不开“情致曲 尽%(王若虚语)之说,可见《琵琶行》中的抒情艺术堪 称一绝,正如《唐宋诗醇》评语所云:白居易“满腔迁 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琵琶 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 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含情。赏析时,披 文人情,便能牵一字而动全篇,举重若轻。
(、景物融情,赏其意境美
《琵琶行》起笔不俗,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 荻花秋瑟瑟”开篇。其中“瑟瑟”尤显精妙,声情并茂,将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全诗 定下了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全诗中的几处对江月的描写,也别有一番情韵。诗人秋夜送客将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 江浸月”。在本已寒冷的秋水、秋月烘托下,这沉浸 在茫茫江水中的一轮惨白的月影更显凄冷,给人无 限伤感。面对浸月的茫茫江水,又不免生起人生茫 茫、前路茫茫的感慨,徒增几分凄惨之情。
当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结 束时,又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的景 象。此时天地宇宙间似乎徒留这浩渺的江水和一轮 冷月,美妙乐声似乎还在耳旁缭绕,诗人沉浸在这无 声的回味之中。但如此高超的演技又无论如何也不 能使“秋月”染上明快的彩,仍然是“白”的秋月照 射着寒冷的江心,“秋月白光”让人心冷,又加重了诗 人郁闷感伤的情绪。
琵琶女诉说身世时,诗中有“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这儿的“月”应为虚写。秋日 的圆月、春日的柔风,加上琵琶女姣好的面容、众多 56的朋友,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一段时光啊,而今再回忆 起这些时,沦落天涯更显悲苦凄凉。这儿的“月之圆”与人生的残缺、形成反衬,琵琶女思念往昔的矛盾之 情愈加鲜明。
紧接一处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 寒”。月之惨白,江水之凄寒,更增其孤寂痛苦之 情。望着这轮江月,思忖着自己的漂泊悲苦,那种无 家可归、无路可走的伤痛随景而生。独守空船已苦,江寒水绕之夜的独守又是怎样的一种孤寂难堪?读 罢怎不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泪?
诗人倾诉自己谪居浔阳的不幸时,“春江花朝秋 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晨江水碧绿,繁花竞放,
秋夜月皎洁,桂花溢香。本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良 辰美景,但诗人乐无从生来,更何况秋月之夜,寒冷 自不待说,借酒浇愁,愁闷更不能解,对冷月喝闷酒,愁恨凭月、水而生。这儿情景对衬,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在 白居易笔下,月已无李白、苏轼的笔下那样旷达超 脱。诗人写月必写水,以不同角度写江水秋月。月水 同景,人物共情,可谓月冷水寒人更伤,情影相生情 更真,其间所蕴含的凄切伤感的意境令人叹为观止。
二、人物含情,赏其人情美
《琵琶行》成功塑造了一个沦落风尘的歌女形 象,千百年来人们对她表示无限的同情。作为一首 叙事诗,白居易在人物的塑造上处处含情,洋溢着浓 烈的人情美。
琵琶女的出场是全诗的一个亮点,其中的“千呼 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是脍炙人口。琵琶 女并非在装模作势,故拿身份。不难设想,一个年长 衰的风尘女子,在经历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 漠,“千呼万唤”也正是由于有着一肚子的“天涯沦落 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评论家叶鹏说:“这 是一个从良的歌妓!”这一“遮”完全符合她此时的
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