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师说
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书,能说出“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能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练习,积累“也、则、于、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通过品读课文,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和“重道”的观点
情感目标: 学习中国文化中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重点: 1、能说出“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在翻译地时候要补充省略的字或词
难点:1 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2、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课型:新授课
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
          2、掌握“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积累“也、则、于、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顺畅地翻译第一自然段。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互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需要完成的目标
一、创设情景
激起学生的情趣。
二、
文体及作者简介
导入: (出示投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问:  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孔子是如何看到“老师”的?
明确:1、古代社会有很好的尊师重道的传统
      2、以别人为师不分等级
      3、要有选择地向别人学习
但是这种传统在后来的社会却没有被很好继承。
原因何在?
(出示投影)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怪聚骂,指目索引,而增与为言辞。于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暖,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然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视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1、 文体简介。
虽然我们不熟悉韩愈的《师说》,但“说”这种文体,可是我们早就见识过的,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那篇“说”?
什么是“说”?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 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而有物,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八大家(优化90页)
文章的主旨
学生回答
《马说》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给生字注音)
2、自由读,并做练习
句读(    师襄(    老聃(    李蟠(   
不拘(  )于时    六艺经传(    郯(  )子
或不(  )焉  阿谀(  贻(  苌(  )弘
针砭(  )时弊
用斜线/给下列句子断句:
3、 同学读
4、 一起读
读熟课文,为背诵打下良好基础
四、研读第一段
五、作业
一、 第一段
1、一名学生朗读
2让学生就生字词和句意的理解自由提问
3、 师提问:请说出第一段以下字词的含义
学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能无惑;生吾前;
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之;知;
明确:“师”是重点实词,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学者”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求学的人,在现代指学识渊博的人;
      “孰”是疑问代词,提示学生联想《归去来兮辞》中学到的其他疑问代词;
      “无”在此是“不论”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一般当“没有”讲
4、 学生翻译这一段的内容
5、 提问:同学翻译地很好,哪位同学知道在这一段中,韩愈提出自己的什么观点?他又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本段可分为三层:
12)总说教师的作用、职责
34)谈从师的必要性
57)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6、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一开篇就申明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期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学生提问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板书:(12)总说教师的作用        下定义
34)谈从师的必要性      作结论
57)谈择师的标准
1、 背诵第一自然段
2、 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2、 能顺畅地翻译两段的内容
3、 掌握第二自然段运用的对比手法和第三自然段的引用手法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师说》的文体特征、写作背景,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初步领略了韩愈直率而又有气势的论辩风格。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二、三自然段,看看他是如何具体展开论证的。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三、研读第二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
1、大家一起读
2、让学生就生字词和句意的理解自由提问
3、老师提问:请说出第二段以下字词的含义
如:师道不传也久(总结虚词“之”的用法);
于其身也,则师焉(词类活用现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4、 同学翻译本段
5、重点研习第二段
(1)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 提问:本段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对待学习分别采取什么态度?作者在写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时,用的是什么手法?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对其子-对自身                      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 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什么现象?(或者问: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
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结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怎样的感情?
点拨:如下列两句: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句重点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
B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a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四、研习第三自然段
五、研读第四段
六、问题探究
七、总结
八、作业
第三段
1、 让学生就生字词和句意的理解自由提问
2、 教师就关键字词提问,如:孔子郯子、不必贤弟子
3、 齐读第三段
4、具体研习第三段
提问:孔子确实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做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板书:
师生关系      事例论证
师道关系      引用论证
第四段
1、让学生就生字词和句意的理解自由提问
2、 教师就关键字词提问,如:六艺经传、不拘时、学
3、 具体研习第四段
(1)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两条)
(2) 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合背景与原文去分析。
请同学们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知道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韩愈敏锐的思想和针砭时弊的勇气。其中“尊师”“重道”的观点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该树立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1、做课后第二、三题马说教案
2、做优化中没有做完的作业
3、阅读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第三课时
通过练习,能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如“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熟悉韩愈古文风格特点
说出“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
一、 导入
二、课后第二题
  通过学习《师说》,我们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并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今天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我们学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总结也、则、于、乎等虚词的用法:
也: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b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
c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
d副词
则:a准则,法则
    b乃,是,就是
c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
d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e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假若”。
于: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b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D动词词头。
乎:a 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b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
c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d 形容词词尾
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等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优化设计练习(94页、95页)
所以:
a 表示“……的原因”
b 表示“用来……的东西”
四、阅读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要求:熟练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