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3、说: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 ,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
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4、背景简介: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文章给李蟠。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
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
⑴字音:
句读(dòu )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近谀(yú)
老聃(dān)  传道(chuán)      李蟠(pán)    苌弘(cháng)
无少(shào)  择师而教之(jiāo)  不耻相师(xiāng)
(2)难点句节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强调:“也”作为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
(3)情感:“嗟乎、矣、呜呼、欤” 这几个语气词是作者苦苦的呐喊与申诉,是作者愤怒、悲叹失望的内心写照。因此,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把握“愤慨、失望”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课文.(先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结合注释,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2、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3、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5、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明确:“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
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
马说教案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
小学
于其身
耻学于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聚而笑之
3、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二)、研读第三段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2、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明确:圣人无常师。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4、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明确:“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三)研读第四段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 的社会风气.
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本文的语言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
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四、课后作业
1、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不能老跟我一样,你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韩愈要求以道为师,那么齐白石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