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程门立雪”的杨时。
《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3,作者介绍: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1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2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4,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二,串讲【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关注翻译】
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听教师朗读。
a,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b,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总结本段
a,老师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
b,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c,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b,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纵比】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古人谦虚、谨慎,今人骄傲、自满——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圣愈圣,愚愈愚】
【自比】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未见其名也】
【横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马说教案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引证法】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
2)也说明了从师的原则;
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