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锤、凿、焚"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
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古
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
板块二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借助注释插图、查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出示)
(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
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板书:沙如雪 月似钩)
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
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月如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代的一种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如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场景。
3.解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示)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展开思考。
师小结: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畏现了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感受一下如果一匹矫健的骏马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
武豪迈。(板书:金络脑、踏清秋秋。出示。)
(1)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什么情绪的差别呢?
(2)“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踩”好不好?为什么?
师小结:“踏清秋”声调铿锵,一个“踏”字写出马之矫健,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这也是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这匹马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
师小结;"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这是作者的希望,使热烈的期盼化为一声长叹。(出示)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板块三 了解诗人,升华诗格
同学们,诗人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现在就让我们深人了解作者,看看李贺背后的故事。(出示)
1.李贺才华横溢。李贺在年轻时就展露了才华,6岁(贞元十二年,796年)时便能撰写诗文,14岁时(贞元二十年,804年)就因自己创作的乐府诗歌而闻名,在文坛崭露头角。
2.李贺怀才不遇。他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想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3.李贺一生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4.李贺生肖属马,又恰逢李贺本命年马年,在其本命年写作了《马诗》。
师小结:这首诗是作者在借马自喻,(板书:托物言志)体会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作者借马的穷达哀乐,写遭际,宣泄情感,表明自己的高贵气质却境遇不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抨击当朝的流弊,也写出了这个时代仕途穷困的文人共同的命运。
"诗鬼"李贺一生都想着为国效力,让我们饱含激情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李贺《马诗(其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任务情境,商讨解决方案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后两首——《石灰吟》《竹石》。从题目上看,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都各自写了一种事物。
2、这样的诗我们称之为咏物诗。咏物诗该怎么学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则诗词赏析作品征集通知。快速浏览通知内容,看看作品征集有哪些具体要求。
2023"阅美"系列活动之中华经典诗词赏析少儿作品征集活动
参赛对象:全校3~6年级学生
作品要求:选择一首中华经典诗词作品,把它转化为一个富有表现力、雅俗共赏的作品,更直观地表现出自己对它的理解和感悟。
截稿时间:2023年12月31日
3、把《石灰吟》和《竹石》转化为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品,我们可以选取哪些表现形式?哪位同学来出出主意?
(1)我们可以把它们画成一幅画,写一幅书法作品。
诗、书、画为一家,我们可以完成一幅画,然后在画上题诗,这是视觉上的静态展示。可是,有的人不一定能看懂,还有哪些表现方式可以让这幅作品更吸引人?
(2)我们可以选一首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为这幅画配解说词。
(3)我们还可以为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帮助他们理解。
根据大家的讨论,老师发现“把这两首诗转化为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品”这个微型项目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任务:
学习任务:
1.将诗歌变成一幅画作。
2.为这幅画命名。
3.为这幅画的展示选一首意境风格相近的背景音乐。
4.为这幅画写题画诗。
二、完成《石灰吟》微型项目,以学习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1、接下来,我们先走进第一首古诗——《石灰吟》。谁来读一读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1.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讨论:如果将《石灰吟》变成一组画,你们准备如何安排画的内容?分别想表现什么?
哪一个组先来分享?请你先读读这首诗,然后说说你们准备如何安排画作内容。
我们准备将这首诗转化为三幅画:第一幅表现的是石灰石为了走出深山,正在经历千万次的锤打。
师:在这个场景中,你们想表现石灰石的什么?突出石灰的坚韧与坚强。
第二幅图表现的是石灰正在经历高温煅烧,第三幅图表现的是石灰正在水中爆裂解体。这两幅图都是表现石灰的坚强与视死如归,“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都不怕。
师:安排得有理有据。好的画作通过细节来说话。(出示古汉字:“烈火焚烧”)
仔细观察这四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四个字中都有“火”。知道石灰石要经历多高温度的煅烧吗?石灰要经历900多度的高温煅烧,是开水的9倍多呢。就是这样的高温煅烧,石灰石却“若等闲”。
师:这个词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还记得吗?我们在《七律·长征》中学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把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都当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石灰也是一样,它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呢?它把烈火焚烧当作平常的小事。
师:900多度的高温煅烧,石灰却从容自若。谁来读出诗句前后的对比?(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石灰在水中爆裂、解体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可是它却说全不怕,它为什么不怕?因为它想把清白留在人世间。
请你读出石灰对清白的坚守。(生朗读)
师:孩子们,你们的三幅画就犹如连环画,画出了石灰的坎坷经历。作者仅仅是在写石灰吗?仔细读读,诗中哪些词句中藏着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下面我们就走进学习任务二。(出示)学习任务二:
1.默读于谦生平资料,将他的一生和石灰比较,说说你发现了哪些相似处,组内交流。
2.结合于谦的人生志向为这幅画命名。(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交流:(1)他们的经历相似。于谦的一生经历过各种坎坷,最终走上了刑场,石灰的一生也是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粉骨碎身。
(2)品质相似。石灰是清清白白的,于谦的一生也是两袖清风,清白为官,被抄家时家徒四壁,居所仅能遮风避雨。
(3)面对死亡的态度相似。石灰面对粉身碎骨时是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的,于谦戴着镣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也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马说教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