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语文教案七篇
初二学生语文教案篇1
【学情分析】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好的故事是孩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童年里最温馨浪漫的陪伴,孩子是听着故事甚至编着故事长大的。八年级的学生,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故事积累,甚至不满足于看别人的故事,很有可能创作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萌芽。此时,教给学生编写故事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一定会极大激起他们写作的热情。
【设计意图】
马说教案1.本单元的写作是学写故事,通过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和自信心。
2.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出情节完整、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3.能够在故事中巧妙设置波澜,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__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我们都喜欢读故事,可是写好一个故事却不是那么简单。作家笔下的故事写遍了人间万象,记录了世间的阴晴圆缺,描摹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甚至让许多人都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写故事的人吧!那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怎样写就的呢?
一、故事引路,感受波澜。
故事一:《猎狮》
伊莉微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伊莉微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故事二:《纪晓岚巧写祝寿诗》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二、解析故事,探秘波澜。
讨论:
1.这四则故事精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都有精彩的情节,故事中巧妙设置波澜,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结:它们的结构符合下面的公式:故事=愿望+波澜+结局
2.分析一下,它们分别有那些波澜?填写下面表格。
学生讨论。
3.这些“波澜”是如何设置的呢?
教师小结:
它们分别代表了四种方法:
①层层深入法。“遇狼”、“惧狼”、“御狼”三重波澜层层深入,形势愈来愈危急,
愈来愈险恶,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层层深入,关键在于制造愈来愈紧张的气氛,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剧情陡然反转,甚至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②意外迭生法。巴布身死是一重意外,收到狮尸未收到巴布尸首又是一重意外,来电告知“巴布在狮腹内”则是第三重意外了,真是悬念迭起,意外丛生。意外迭生,关键在于“巧”。所有的意外一一爆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矛盾冲突的强烈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急切心理,使文章情节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③制造障碍法。故事三中,百合“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是主观障碍,杂草嘲笑、讥讽百合,蜂蝶鸟雀劝告百合是客观障碍。百合花就在克服、战胜这些障碍的过程中实现愿望,开出花朵了。制造障碍,关键在于合理想象,使障碍的产生顺乎理,使战胜障碍的过程合乎情。
④巧设误会法。首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是制造第一次误会,众人面面相觑时,他的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将误会解除;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是制造第二次误会,当满座石化时,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再次解除了误会。制造误会,关键在于“故意为之”。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为行文推波助澜,使情节扑朔迷离,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
三、课堂练笔,巧设波澜。
1.文题展示: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请以《____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将标题补充完整。
2.确定一个主人公,为他设定一个愿望,再设计出几重波澜。
3.讨论,交流:
生1:题目《青蛙看海的故事》
生2:题目《上学的故事》
生3,题目《梅的故事》
3.小结:编写故事,其实是考查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只要我们巧妙构思,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里“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写就精彩的故事。
四、故事展示,尺水兴波
初二学生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轻松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二、文言词语积累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堂导学】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
2、提出疑难。
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三、欣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