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 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5.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掌握有关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    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 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 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 黎先生集》。
马说教案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 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 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 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 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 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怪聚骂,指目牵 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 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
四、    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杳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 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yu句读d6uyu经传zhudn
tanchdngddnpdnwil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
(一)    朗读:齐读;单读。
(二)    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 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    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一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一求学的人;今一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一无论;今一没有。
众人:古一普通人;今一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1人非生而知之者
%1吾从而师之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其皆出于此乎
也: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吾师道也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②③④⑤⑥⑦
2理解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1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1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C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
%1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
2虚词
%1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1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C3词类活用
%1耻学于师(形一意动)
%1吾从而师之(动一意动)
%1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    分析课文
1.2段。
C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1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1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 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3背诵
2.3
1    学生朗读。
2    分析
%1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 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 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    背诵。
3.4段。
1    分析:
%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1古道中的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1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    背诵。
三、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 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五、【名题讲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如下问题(全国高考试题)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
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 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 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费,立则 丈插,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 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 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滿之间,有 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 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杼鼓之,狄人乃下。《战国策齐策六》
[注]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费:草编的筐子丈插:即
杖锚,拄着铁锹。夜邑:地名淄上:地名。
1.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此世所以不传也
%1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1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幽
A.①⑥⑦ B.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 D.②③④⑤⑧
解析:所以是复音虚词,《师说》一课出现较多,应在本课积累掌握其 用法。常见用法有二:一表原因,二表根据、依靠、凭借。题干所以表原因,选项中①②⑥根据、依靠、凭借③④⑤⑦⑧原因,因此 B
2.明日乃厉气循城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解析:按文句意思,是田单振作起精神不是激励士气,且攻狄城是在城外进 攻,所以B项不妥,AC二项也不妥。答案:D
3.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 的主要依据是3分)
A.先前田单织费杖锚,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 丿忐O
B.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南有淄上,因而尾大不 掉。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 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 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解析:本题考对整体文意的理解,要注意分析理解鲁仲子所讲的那一长段话。 攻城,关键在将帅和士兵能上下一心,有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A项的因物 质生活改变而丧失斗志B项的因国土势力改变而尾大不掉C项的将帅 无心作战,只有士卒奋臂欲藏,这三项虽然都属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 是关键,所以都不可取。答案为D
六、板书设计
师说
一、    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    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    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爱其子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四、    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2.对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