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说》教案范文5篇
《马说》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时宜通过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实重要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作为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__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学习__,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__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问题导航:
  ⑴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⑵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⑶ 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提示: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旨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
  ⑷ 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
马说教案  明确:议论文。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⑴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
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⑵ 古文中的“说”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体物言志。
  2、多元解读:
  ⑴ 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反映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⑵ 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搜索百家:
  《新唐书列传》《师说》《晚春》
  【拓展训练】
  一、积累应用
  1、给加粗字注音:
  骈( )死于槽( )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 )也。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2、__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
  3、先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