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通用5篇)
《马说》教案1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
  __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
  1、仔细阅读__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从__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__的寓意是什么?
  __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
  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__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2、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语言酣畅,增强了__的气势,使__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
《马说》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马说教案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
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__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