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全国一等奖
这是马说教案全国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马说教案全国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
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
马说教案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附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⑴ 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⑴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⑵ 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⑶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⑵ 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