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未来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11月/15日/第T03版
特刊再制造产品(汽车零部件)走进汽配城
“再制造第一人”畅想再制造产业的未来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装甲
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再制造纳入法律范畴进行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之后,日前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推广试点企业征集评审已经完成,让生产再制造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企业得到“真金白银”的扶持。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试点和示范的效果如何?今后该行业的发展潜力如何?
谈及再制造,就不得不提我国“再制造第一人”,我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自20世纪50年代,徐滨士就开始从事军用设备的维修改造,他提出并一直积极倡导建设表面工程学科,到
20世纪末环保和资源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后,徐滨士又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了再制造工程。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这一业界“泰斗”。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以来我国开展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目前试点的情况怎样?
徐滨士:我国从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企业从2005年的1家上升到目前的几十家,产业规模从2005年的不到5000台套年上升到目前的150万台套年(包括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不足0.5亿元上升到目前的80亿元,从业人员也从2005年不足千人上升到目前的5万余人,产业规模和产值都取得显著增长。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我国再制造产业从2005年节约金属0.3万吨上升到目前每年节约金属20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汽车厂的规模;节能从2005年的0.45万吨标煤上升到目前的每年节能65万吨标煤,相当于一个小型煤矿一年的产煤量;减少CO2排放量从2005年的120吨上升到目前的每年减少1.44万吨,相当于一年减少10万辆1.8L汽车的排放量。
从2006年1月起,欧盟所有报废汽车材料的最低回收利用率是85%,最低再利用率达到80%;而到2015年1月之后,欧盟报废汽车材料回收利用率将在95%以上,再利用率将在85%以上。从欧盟的情况来看,在我国,汽车零部件资源再利用也将大有可为。
城市矿产是再制造的“富矿”
中国经济导报:我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将再制造纳入进来,有什么意义?
徐滨士:废旧物资是全球唯一在增长,并且迟早要取代地下矿藏资源的“富矿”,通过采用高技术和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可使富集的“废旧物资”实现“产业化”开发的程度,而且开发成本、环境代价均远低于利用矿产资源。因此,用再生资源取代原生资源,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能源1.4万吨标煤,减少6万~10万吨垃圾处理量;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炼钢8500吨,相对于用铁矿石炼钢可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同时采用废铁可缩短炼钢周期,如用铁矿石炼1吨钢需8个工时,而用废钢铁炼1吨钢只需要2~3个工时。
正是由于废旧产品中含有丰富的可再利用资源,因此通过修旧利废具有广阔前景,并将成为必然选择。再制造是国家倡导的循环经济中“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它既是制造的创新,也是经
营模式的创新,已成为现代制造服务的重要内容。再制造生产的突出特点是:再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毛坯是由逆向物流获得的可再用的废旧装备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废旧装备之所以报废,并不是因为它整体不能用,大部分是由于零部件的表面磨损和失效。因此,再制造也是装备生产的重要方式。
再制造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中国经济导报:通过试点和示范,您认为目前我国再制造领域有哪些突破?
徐滨士:通过试点,国内一批自主创新的再制造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并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已形成生产能力的新技术:发动机缸体、气门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检测,缸体、连杆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曲轴、缸体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缸体、气门自动化等离子熔覆。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再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例如,连杆再制造机解决了再制造生产中连杆零件定位精度控制、镀液供给均匀性、再制造质量控制、连续作业等重大难题,同时可一次性完成6件发动机连杆的电刷镀再制造,并使单件作业时间由60分钟缩短为5分钟,效率提高10倍以上,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再制造连杆所需能源和材料消耗分别为新品连杆的1/2和1/10,成本仅为新品连杆的1/10,自动化纳米电刷镀再制造连杆的耐磨性是同类手工电刷镀的1.4~1.8倍。采用自动化电弧喷涂技术再制造单件发动机缸体时间由手工的1.5小时缩短为20分钟,喷涂效率提高4.5倍。
发展靠科技、人才、政策
中国经济导报:对下一步再制造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您还有什么建议?
徐滨士:国内再制造产业发展,要靠科技支撑及创新。既要加大科技投入,又要注重构筑人才高地,同时要尽快制订和落实涉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全面建设再制造配套服务体系,为再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为此,再制造产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再制造产业基地
建立良好再制造经营环境;二是依托产业优势,完善再制造产业链;三是把再制造产业所需装备作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挥机械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再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逐步形成再制造关键设备生产研发体系;四是发挥区位以及物流优势,与国内外原厂生产商合作发展逆向物流,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机械、机床、废旧汽车零部件等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形成适应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旧件收集能力;五是在企业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再制造的管理体系要求;六是强化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工作,建立严格的再制造环保安全保障体系;七是完善配套政策保障体系。
另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如完善废旧机电产品物流体系和国外废旧物资进口体系;建立由国家有关部门监督的企业认证制度、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市场准入法规、废旧机电产品回收管理条例。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和再生资源产品间的关系,如允许再制造后的产品经标记后在市场出售,并适当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降低再制造产品价格,提升再制造产品竞争力。并对相关产业给予贷款和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