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古诗李白
赏析 篇一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范仲淹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少有大志,刻苦自励。在宋仁宗时,他主持了“庆历新政”,终因旧势力的阻挠,新政失败,遭贬外调,但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因而那澎湃的激流、轰鸣的巨涛,强烈冲击着他的心,故以如椽大笔诉渔民疾苦。
    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见风浪中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从而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赏析 篇二
    《望庐山瀑布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篇三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赞美庐山的诗句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层。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望庐山瀑布》意境解读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高高的香炉峰,弥漫着淡淡的云烟,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真像一座顶天的大香炉,焚烧着,冒着冉冉上升的紫烟;远远看去,气势壮阔的瀑布好像一条大河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第一层,紧扣题目,交代瀑布的位置,正面点出瀑布。
    香炉峰,为庐山七峰之一,高耸入云,孤峰独秀,状似香炉。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取“香炉峰”前二字入诗,格外精妙:一方面暗点了题目,交代了瀑布的所在处;一方面给香炉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彩。一座顶天立地的大香炉,冒着袅袅“紫烟”,简直要烧到天宫仙界里去了,令人遐想。“香炉”唤出“紫烟”,“香炉”的高大,“紫烟”的升腾,使香炉峰愈加神奇了。句中的“生”字,使“紫烟”源源不断地上升,而整个的香炉峰也在时隐时现飘飘忽忽的“紫烟”中动起来。“生”承“日照”,“日照”为“紫”之源,全句尽是动态的描写。作者是把香炉峰放
进天地间的大景观中“望”的,可见诗人胸怀的博大。诗的开篇就写出了香炉峰峭拔雄奇直入云端的高大形象,具有非凡的气势,这为后文写瀑布提供了自然条件。
    “遥看”扣题中的“望”字,把题目明点了出来。“遥看”,远远地看,但“遥”不仅含远的意思,从“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诗句中,可以想见瀑布汹涌澎湃的气势,和撼山岳吞谷壑的气概,可知“遥”既写远景,又衬托出瀑布的壮阔气势。“瀑布”承“香炉”,“香炉”为“瀑布”提供了一个高远阔大的背景。“香炉”高耸云天,可见瀑布来势之大,远远看去宛若挂在香炉峰巅依壁而下的大河。“挂”字的意味更耐人咀嚼,“挂”即“竖”,让大河竖挂起来流,而且是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试想,其状态其气势满可惊天动地的。“挂”字,使全句呈现出一种宏伟的景象。“挂”为静态。但“挂”中藏动,而且动得很有气魄,使“瀑布挂前川”的视觉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首句“香炉”“紫烟”是静景,一个“生”字,成了动态景观;次句的“瀑布”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则成了静态景观,可见诗人艺术技法的精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峰上的瀑布,从三千多尺的高处直泻而下,简直令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来了。〕
    第二层,写瀑布悬挂之高,水流之长。
    形容“流”用“飞”,极言水流凌空而泻的壮观气势。形容“下”用“直”,极言山势的陡峭挺拔。“飞流直下”,是对上句“挂”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描绘。“挂”是远看,“飞流直下”是近观。“飞”“直”,极言“流”“下”的湍急迅猛。“飞”和“直”字把香炉峰瀑布的形象写活,气势写绝。“三千尺”,极言“飞流”的高长。“三千尺”又紧扣上联的“挂”,加之“三千尺”和“前川”相映合,可见诗人在构思上,无不紧紧地围绕着“瀑布”这个主体展开。
    诗的前三句,无论是从立意上看,还是从结构上推敲,都是句句相联,字字相通,层层相扣,步步深入的。首句虽未直写瀑布,也是准备写瀑布,否则“瀑布”便无处着落;二、三句:“遥看——挂——。飞——直——三千尺”,对瀑布的描写可谓气势贯通,一气呵成。诗人挥毫驰骋,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浓彩重抹,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使瀑布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疑”是诗眼,是对诗的意境深化的关键一字。“三千尺”,自然是诗人的想象,夸张的描写。由于香炉峰的高峻秀美,瀑布的磅礴壮观,诗人在惊叹“壮哉造化功”之际,自然想到宇宙中的茫茫银河了。“银河”,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由于星密集而白光闪烁,宛若河流。诗人将香炉峰上的瀑布与天上的银河联系起来,实在是奇特而又大胆的想象,使人倍感亲
切。“落”字,极言流势急骤迅猛,似闪电横空,使境界更高远。“九天”,极言天之高,与首句照应。“紫烟”升天外,而瀑布却从天外来,收到了逆向反衬的艺术效果。这样,首尾呼应自然。通过以上分析,可从中概括出诗的思路脉络:自然景观——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典型化的再现,达到了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之绝唱。
   
    诗人热情赞美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人以“香炉生紫烟”的奇特想象,以“直下三千尺”的夸张,以“银河落九天”的兼有夸张的比喻,描绘出了瀑布从香炉峰巅倾泻而下的雄伟气势,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彩,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首句不直写瀑布而先写香炉峰,采用映衬手法,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次句“遥看”,既关合诗题之“望”,又补足首句文意,引出以下两句,使得诗句简洁凝炼,有力地突出了瀑布这一主要
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这种景象,正是“遥看”的结果,如果近在咫尺,翘首仰视,便断难获得这种感觉。
    第三句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流”而谓之“飞”,“飞流”而曰“直下”,“直下”竟达“三千尺”,则山之高、瀑之急、流之长、力之大,皆不须费词而已跃然纸上。然而,此句虽奇,尚属写实范围;到了末句,则纯属心理感受。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揉合在一起,使得景物描写带上了浓郁的神奇彩,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以天上的银河比拟飞悬的瀑布,以银河从九天的猛然泻落比拟瀑流从高山之巅的直下,真是想落天外!这样一来,不仅所写景象及其气势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贴切的比喻使得夸大之景在更高的程度上传达了原景的神韵,从而既给人以力的震撼,又给人以美的感染;既给人留下了独特、逼真的深刻印象,又给人造成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同时,一个“疑”字,更令人于景物欣赏之中见出诗人惊奇而又赞叹的神态,获得实、虚交融,景、情合一的艺术感受。无怪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此诗击节称赏,作出了“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戏徐凝瀑布诗》)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