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是旨在说理的诗。如汉乐府《长歌行》用露水易干,春天光辉的花叶到秋天就衰败了,百川东流一去不回等一连串的诗歌形象说明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颇有感染力。
诗的主题不外乎抒情、言志、说理三端,某些抒情诗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正如朱光潜《诗论》所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决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所以借助客观形象来说明某种道理的说理诗较多,而纯粹议论的说理诗相对较少。
一、知识梳理
     1.以纯粹议论的说理诗比较少。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前两句强调做学问要早下功夫、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后两句指出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实践体验。
2.大多数说理诗都是借助客观形象来说明某种道理的,其说理方式主要有景中寓理(寓理于景)托物言志咏史说理等。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赞美庐山的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景中寓理是在描写景物抒发深情中不知不觉含有了哲理,即绘景、抒情和哲理熔于一炉。《观书有感(其一)》一诗,作者以池塘要不断注入活水才能清澈透亮、映照万物的客观现象,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暗含事物在不断自我更
新变化中才能存在下去的道理。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托物言志(理)是借所咏之物寄寓深长隽永的哲理,抒发深沉的人生感慨。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以比兴手法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第一、二句以蝉居高饮露象征自己品格的高洁。第三、四句借咏蝉寄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势、地位等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作者要阐明的意思是一个人美名远播主要靠他自己的内因,而不是靠外因。
    咏史说理是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评论中揭示国家兴替、世易时宜的道理。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在越国昔日繁盛和今日凄凉的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历史道理:失败者因为发愤图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走向胜利,胜利者由于骄奢淫逸而走向灭亡。
3.比喻、比兴和象征是说理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分别引用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相思怀人的爱情词句,分别比喻做学问、成大业的立志高远、执着奋斗、实现理想的三个阶段,妙合无垠,成为文坛诗词理趣佳话。
二、题型分析
1.(2000年高考京皖卷)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2.(2006年高考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2015年高考湖南卷)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说理诗阅读题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类。选择题可从句子意思、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等角度设计选项内容,第1题主要从句子意思、思想道理和表现手法三个角度设计选项。简答题主要有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两个考查角度。第2题是分析表现手法题,第3题是分析思想道理题。高考所选说理诗大都具有寓理于景的特点,分析诗中理趣是命题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