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戏曲古诗相结合评课
[教材简析:]
黄梅戏以唱腔通俗优美、嗓音甜、软、嗲、糯、剧目雅俗共赏而享誉梨园。
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戏曲曲调唱腔为:《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打猪草》中的“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以及《女附马》中的“洞房”等名段。这些段子似说似唱,如行云流水,表现出黄梅戏演员很高的演唱技巧和不同的戏曲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诗《望庐山瀑布》中,仅用比较简短的四行七言诗句就描绘出了庐山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瀑布飞溅等处优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师通过对这两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体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有共同点即每行中的字都有七个,如果把古诗《望庐山瀑布》和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用古诗词填戏曲词,用戏曲演唱古诗肯定很有趣。
不仅能让幼儿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体会黄梅戏婉转、优美的旋律,而且用黄梅调来唱古诗,能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
[设计理念:]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
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还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
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赞美庐山的诗句因此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经掌握的体态语言,同时把戏曲的曲调和古诗融会贯通,使整节活动环节层层紧扣,一环接一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和体验,通过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演一演等活动形式,轻松的积累了知识经验和掌握了表演技能,从而达到让幼儿对民族音乐从陌生到了解,从不会唱到轻松的进行表演唱的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黄梅戏曲唱腔婉转、有拖腔等特点。
2、尝试用“填古诗词”的方式仿编戏曲。3、感知体验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活动准备:]
1、黄梅戏表演片断及伴奏音乐。2、幼儿已熟悉古诗《望庐山瀑布》。
3、课件,图谱一张。4、戏曲服装、袖子等道具。
[活动过程:]
(一)看黄梅戏,感知特点。1、欣赏黄梅戏《天仙配》片断。
2、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首曲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3、教师小结:我们以前唱的是歌曲,这是一首戏曲,叫黄梅戏,黄梅戏来自于安徽民间,是我们中国才有的,唱腔婉转、有拖腔,非常好听。高老师也非常喜欢,想不想听我来唱一遍?4、出示图谱:老师还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呢!出示图谱。
黄梅戏一般每句七个字左右,(示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有的字会绕呀绕,拖得很长(示范:绿水青山—山字绕啊绕,带笑颜——颜字也是绕啊绕,山字拖得短,颜字拖得长,
这些字有长有短)。5、让幼儿跟着戏曲旋律,用“啊、嗯、啦”哼唱。
你们想不想也来唱唱黄梅戏?可是,还没有学会歌词呢!没关系,我们可以跟着戏曲来哼唱。老师想用啊字来唱,你们想用什么字来唱?
(二)欣赏古诗,感受意境。
1、师:这边有人唱戏,那边有人吟诗,让我们也去听一听。(欣赏《望庐山瀑布》)。
2、提问:有谁知道诗的名字?作者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望庐山瀑布》。
(三)填古诗词,仿编戏曲
1、幼儿填词仿编。
教师跟着幼儿一起创遍。
2、交流展示。
大家相互展示。3、让幼儿看图谱学唱。
这段黄梅戏的曲调优美,像庐山上的云雾缭绕,云雾有多有少,表明乐句中字也有长有短,云雾多,拖音长。我们一起看着图谱唱一唱吧!4、表演三遍。
第一集体,第二遍个别:着重唱腔。第三遍集体:要求加上动作表情。
(四)表演
1、欣赏VCD。小朋友们表演得可真不错,那么电视里演员们又是怎么表演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提问:演员的表演可真精彩(鼓掌),你最喜欢哪个动作?(交流、模仿)3、如果能穿上长长的袖子表演就好了!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长长的袖子呢!穿上它表演一定更美。4、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听着音乐,唱着古诗,去学戏!
(五)拓展创编,加深体验小老师们教的好,小朋友们学的也很认真,其实,除了古诗,我们还可以把学会的七字儿歌也编进戏曲中呢,回去和教室里的老师和同伴一起试一试吧!
[活动延伸:]
1、让幼儿欣赏其它种类的戏曲,比较它们之间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并表现更多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