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本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通俗易懂。在教学中以读为主,在读中重点在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诗句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2、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生共同活动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值得我们赞美。
比如:让学生装试着说说自己知道的名山。如果看到这样美的山,你会想到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呢?(指名说说)我们可以诗歌来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2、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师同时课件出示西林壁的图片。
3、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老师先指名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资料,再详细介绍。
4、观看庐山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愿望) 
二、小组合作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听两遍录音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边听注意读古诗的方法。
2、给古诗划分节奏,可按223的节奏划分,也可按2212的节奏划分。
指名说说怎样读好这首古诗?(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3、小组合作熟读古诗。
1)、小组长听组员读,检查正音;
2)、轮读、自由读,比赛读;
3)、感情朗读;(选出一个读得最好的参加小组比赛)
4、教师检查读诗情况,小组比赛读;
5、交流: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三、借助课件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
   1、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可借助注释,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教师指名说说。
2、借助庐山的图片,师生合作理解第一、二的意思。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5、交流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赞美庐山的诗句
四、学会运用
1、填一填。
2、背一背。
3、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五、总结全诗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
、公正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师出示李白的诗句。
再出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庐山仙人洞》诗句。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