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虚此行的诗句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惊叹、震撼、欣喜或感动的景象或事物,让我们觉得此行不虚,值得一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感慨,写下了一些形容不虚此行的诗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选取六首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我们将分析这些诗句的意境、修辞、情感和价值,并探讨它们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和影响。
一、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览庐山时所作,描写了他对庐山瀑布的惊叹和赞美。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庐山峰顶的云雾比作香炉里升起的紫香气,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神秘和威严。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用倒置和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比作挂在山前的巨
赞美庐山的诗句幅画卷,突出了瀑布的壮观和美丽。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用排比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瀑布的高度和气势,让人感受到水流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比作从天上落下的银河,达到了诗歌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惊叹。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瀑布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佩和赞美。这首诗可以说是形容不虚此行的典范之作,让人读后心生向往,也让人对自然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敬意。
二、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亡到四川时所作,描写了他在中秋节登高远眺的心情和感受。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用拟人和对偶的手法,将风、天、猿的声音和情绪相互呼应,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忧伤。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将清澈的水面、洁白的沙滩、归巢的鸟儿与诗人的流离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惆怅。第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用排比和拟声的手法,描写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景象,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画面感,也暗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悲哀。第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用排比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长江水势浩荡不息的景象,形成了与前一句的对比,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第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用排比和夸张的手法,说明了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土的心情,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第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用排比和夸张的手法,说明了诗人身体虚弱、孤独无助的境况,也显示了诗人不屈不挠、坚持理想的精神。第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诗人因为生活困顿、心情沉重而早衰的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第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诗人因为贫穷而无法续杯饮酒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无望。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挫折,也传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关怀。这首诗可以说是形容不虚此行的感慨之
作,让人读后心生敬佩,也让人对社会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三、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王维在隐居中所作,描写了他在秋天的傍晚,欣赏山中的自然景和人间的生活情趣。第一句“空山新雨后”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清新和寂静与刚刚下过雨的气息相结合,营造了一种幽雅和清爽的氛围。第二句“天气晚来秋”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将天空的明朗和宁静与秋天的深远和凉爽相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调。第三句“明月松间照”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将月光的明亮和柔和与松树的挺拔和苍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美丽和祥和的画面。第四句“清泉石上流”用对偶和拟声的手法,将泉水的清澈和流动与石头的
坚硬和光滑相结合,传达了一种自然和灵动的声音。第五句“竹喧归浣女”用对偶和拟声的手法,将竹子的密集和响亮与浣纱女子的归来和欢笑相结合,展现了一种生动和欢乐的情景。第六句“莲动下渔舟”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将莲花的摇曳和娇媚与渔船的下沉和安静相结合,描绘了一种优美和恬淡的风光。第七句“随意春芳歇”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将春天的花香与诗人的随意相对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顺应和享受。第八句“王孙自可留”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将诗人自称为王孙,并表示他可以自由地留在山中,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不羁。
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观察和深刻体验,也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这首诗可以说是形容不虚此行的享受之作,让人读后心生向往,也让人对自然界有了更多的亲近和爱护。
四、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是苏轼在中秋节时所作,描写了他对月亮的赞美和感慨,以及他对亲友的思念和祝福。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将诗人对月亮的期待和疑问与他把酒向天的动作相结合,表达了诗人的兴致和情感。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用倒置和夸张的手法,将诗人对天上的景象和时间的不了解与他对现实的迷茫和无奈相对应,表达了诗人的想象和感慨。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将诗人对飞向月亮的渴望与他对月宫的恐惧和担忧相结合,表
达了诗人的冲动和理智。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用排比和反问的手法,将诗人起舞与月影相伴的情景与他对人间生活的怀疑和不满相结合,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不平。第五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月光在宫殿和窗户上的移动和照耀,形象地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明亮,也暗示了诗人的失眠和忧愁。第六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用排比和反问的手法,将诗人对月亮没有恨意的声明与他对月亮总是在分别时最圆的疑惑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爱恋和怨言。第七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将人生的变化与月相的变化相比较,并指出这是自古以来难以完美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无奈。第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倒置和祈愿的手法,将诗人对亲友们长寿幸福的祝愿与他们与月亮共同欣赏的愿望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亲友们的思念和祝福。
    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多角度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复杂情感和丰富想象,也传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思念和真诚祝福。这首诗可以说是形容不虚此行的怀念之作,让人读后心生感动,也让人对月亮有了更多的敬重和喜爱。
五、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与丈夫赵明诚同游溪亭时所作,描写了她在傍晚时分,沉醉于美景而迷失方向,误入藕花丛中的情景和心情。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将词人对溪亭日落时的美景的记忆与她对此行的珍惜和留恋相结合,表达了词人的怀念和感慨。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用排比和夸张的手法,将词人对美景的沉醉与她对回家的忘却相结合,表达了词人的陶醉和迷惘。第三句“兴尽晚回舟”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将词人对游玩的兴致与她对归舟的迟缓相结合,表达了词人的无奈和惋惜。第四句“误入藕花深处”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将词人对藕花的误入与她对美景的欣赏相结合,表达了词人的意外和惊喜。第五句“争渡,争渡”用排比和拟声的手法,描写了词人在藕花中寻出路时与其他游客争夺渡口的声音,形象地展现了词人的焦急和紧张。第六句“惊起一滩鸥鹭”用倒置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词人在藕花中惊动了一水鸟的情景,形成了与前一句的对比,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生灵的打扰和歉意。
    这首词通过对溪亭游玩时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词人对美景的热爱和享受,也传达了词人对此行的难忘和珍惜。这首词可以说是形容不虚此行的欢乐之作,让人读后心生羡慕,也让人对美景有了更多的赞叹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