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维目标:赞美庐山的诗句
1、有感情地朗读、。
    2、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或借助文中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课件展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有关写山的课文和古诗?(《七月上天山》《迷人的九寨沟》《望庐山瀑布》)(板书:庐山)
    2、你们对庐山了解吗?(指名说)
    3、师: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33、题西林壁)
    2、你们了解苏轼吗?(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和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合趁称为唐宋八大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去看看他观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个同学们大声郎读。
    集体纠错,强调岭ling 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猜猜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来理解猜诗句,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来说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句诗的意思?教师引导: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3、课件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岭和峰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上来画一画你应象中的岭和峰?其他同学也自己画一画。
5、齐读第二句诗句。
谁来猜猜这句诗的意思?
课件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6、师:也就是你从远处、近处,或从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都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看庐山会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再读下面两句,也许答案旧在其中。
学生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谁来猜猜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说。
: 这是一个因果倒装句,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突出原因。
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谁来用“因为……所以……”来说说?
7、课件
因为自己在庐山中,眼界受到局限,所以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
8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庐山仅仅指庐山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是啊!普天下的山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山势是不一样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因立足点不同而有别。对于一切事情,如果只隐在圈子里,就不见全局,不明真相,所以我们看问题应该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结论。
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
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
四、 总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
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