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分别是斗拱、空间和屋架。
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一层一层往上垒。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出挑的斗拱从四铺作起,最高到八铺作。而八铺作斗
拱在现存外檐铺作里未见。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建于8
世纪,其斗拱是六铺作,缺少上面那一铺的下昂。
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
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斗拱很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别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剧里的龙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补间铺作开始发达起来,和柱头铺作一起发挥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剧《将相和》,两个角儿对唱;而东大殿柱头铺作是《定军山》,一个斗拱“挑大梁”。
木结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
此处,而是在内槽柱那儿。虽然梁先生当时对门的位置有怀疑,但是没有下定论。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持香炉或持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所以不需要跪拜空间,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了。学者到了三个证据,证明门曾经被移动过。第一,门外的柱础是完整的一圈,很漂亮,唐代匠人不会舍得用门槛把它压上,由此可证柱础建成时是完全暴露的,原来这个地方没有门,没有门槛。第二,殿内内槽的柱子上,跟阑额交接的交点之下都有曾经开出卯口,后来又用木头填充的痕迹。后来的学者,陈明达、柴泽俊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真正通过科研来推测大门移动年代的,是我的师弟、更年轻的学者张荣,他们团队从卯口塞的木头里取了一点木材样本,做了碳14分析,发现这个木材大
概是元代的,证明很大可能是元代移动了大门,成果发表在张荣的《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中,第三个明显的证据,大殿北侧一根乳栿底面有曾经砌过墙的痕迹,通过这个可以判断原来这里有墙,梁先生在文章《唐招提寺金堂与中国唐代的建筑》中对比了佛光寺东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他说二者风格很像,不同之处在于“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门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没有廊;金堂的位置在前金柱的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的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个初建时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
木结构第三个要点是屋架。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拱)一层,加
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
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梁先生上去看到叉手以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叉手在古文献里有记载,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一句话是“芝栭櫕罗以戢孴,枝樘杈枒而斜据”,“枝樘杈枒”在《营造法式》明确记载:“枝樘,梁上交木也,杈枒,柱而斜据其间也。今俗谓之叉手”,就长成东大殿叉手这个样子。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梁思成、林徽因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
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和结构理性主义相对的,是手法主义,用手法实现视觉的效果。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畅《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姊妹殿”是指东大殿与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它们建造的年代和风格相近。B.“挑大梁”在文中是指东大殿的斗拱形式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C.“如获至宝”强调了梁先生看到东大殿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结构的兴奋之情。D.“虚伪”是梁先生对东大殿两个构件的评价,但其有装饰必要,实不虚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铺作斗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栌斗、两层杪、两层昂、耍头和衬方头。其
中栌斗、耍头和衬方头是隐藏的。
B.东大殿的门大概在元代向外移动过,是因为元代的拜佛方式由以前的绕拜变成了跪拜,需要更大的空间。
C.东大殿大门移动证据有三:门外柱础完整漂亮,阑额交点下有被填充过的卯口,内槽柱子等处有砌墙的痕迹。
D.东大殿由自下而上的立柱、斗拱、吊顶、屋架四层构成,作者重点介绍了斗拱和屋架,表明它们的重要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七铺作斗拱、初建时有廊、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等都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因此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异常珍贵。
挑大梁B.作者解释“杪”的含义,解说“英”组词,有利于非专业的读者对七铺作斗拱各层的形象和作用的整体理解。
C.用“龙套”“将相和”“定军山”等京剧术语来说明斗拱,展示了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互通性,也更为生动。
D.文中列举并引用多部论著,表现出科普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现出科普文的文学性。
4.什么是“结构理性主义”?为什么说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文法”,将构件和因素称为“词汇”,请举例分析东大殿的“文法”和“词汇”。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手机
吴昌勇
几年前母亲从乡下进城,就她一个人居住,显得冷清且孤寂。我每逢周末就去陪母亲吃顿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开始和我念叨起乡下老家的零碎小事儿:谁家的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入秋后苞谷穗子能码半间屋,汗水算是没白流;谁家新娶的儿媳妇添丁进口了,胖乎乎的大小子惹人爱,一
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谁家又在老宅旁起了新房,坐北朝南,是个二层小洋楼;谁家的鸡圈拆了,养的土鸡赶到了山坡上,鸡肥蛋多,城里人争着买哩……她滔滔不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开始我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母亲提及,老家荒芜了多年的田里种上了朝天椒,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辣椒采摘后有人上门收购,一斤能卖好几块钱,我这才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住在城里,哪得来这么多的好消息?”
坐在一旁的回话道:“妈是从抖音上看到的,如今乡下的亲朋好友都爱玩
抖音,就算农活再苦再累,也会忙里偷闲上传个视频。”
我突然意识到,古稀之年的老母亲有了新的爱好。
母亲递过话:“刷抖音挺费流量的,我要了楼上邻居家的wifi密码,人家怕我
忘了,还专门给我写在纸条上。”
我乐了,望着坐在对面的母亲,她也正笑盈盈地望着我,一脸得意的神情,像
一个淘气的孩子。
去年母亲过生日,专门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在这之前,母亲一直使用
老年机,只简单地用于接打电话,我还担心智能手机功能太多她反倒不会用。
暑假,外甥从外地回来,无意间又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平日里,他隔三岔五
会和外婆视频聊天,了解她的饮食起居,也看看她的容颜气。后来我又得知,母亲的里已添加了不少好友,大多是和她一个年岁的老朋友老妹。
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用聊天的,是视频、音频,还是文字输入?
总之,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一幅幅充满意蕴的画面。
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母亲戴着老花镜,半眯着眼睛,斜靠在沙发上,左手紧握
着手机,右手不时地刷新屏幕上的视频,方言或者土味普通话配着不长的画面,母亲看得专注,听得入神,消瘦的脸上笑出了褶子,整个屋子是那样安静,又是那样热闹。那一刻,母亲仿佛是一个坐在乡村教室里的小学生,一部手机就是一册课本,课本中的每一幅插画、每一段描写,以至于每一个活泼可爱的表情,都深深地吸引着她。不大一会儿工夫,她便好像完成了一次丰富多彩的乡村游。揉揉眼睛,回味一番,意犹未尽,她再次将手机捧在手里,那些乡间的人间烟火,那些斑斓的果园农田,让她嗅到了久违的泥土香,这香气也充盈着她单调的晚年生活。
这是在田里劳作了三十多个年头的母亲,在告别故土,告别田舍、庄稼和牛羊
牲口之后,对曾经的家园以另一种方式亲近、回望。一桩桩故事,发生在她最熟悉不过的那片土地上。只是岁月流转,曾经在她播种大豆、玉米、小麦的梯田里,如今种上了高产的辣椒、油菜,栽种着柑橘、核桃和拐枣;曾经扶犁深耕的黄土地,现在清一地换作了旋耕机机械化作业;曾经弯弯绕绕的乡村土路,如今已是宽阔平展的青灰水泥路,路两旁还加装了安全防护栏,栽上了行道树;曾经低矮简陋的石墙瓦屋,如今已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
四季辛勤劳作的乡亲们,如今化身新农人,一手握着农具,一手握着手机,将乡村的美景和趣事直播到天南海北。
母亲再熟悉不过的小山村,眼下还成了拍摄视频的热门取景地,明丽灿烂的油菜花、挂满枝头的柑橘、漫山遍野的山花、在果园里低头劳作的老农……而声声蝉鸣、啁啾鸟语,连同铺满稻田的蛙声,则成了视频清新的背景音乐。这一切诗情画意,都让母亲魂牵梦萦。
一部智能手机,成为母亲和乡下老家情感交流的介质。正在发生的美好,都在她的指尖下轻轻滑过。母亲握在手中的不仅是一部智能手机,也是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老家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个变化、每一副面孔,都让她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让她骄傲与欢喜。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来交代母亲念叨乡下老家的零碎小事儿的时间,意在表明母亲的变化未让儿子留意。
B.文章写母亲要了楼上邻居家的wifi密码,既表现了母亲有着年轻人蹭网的时尚,又暗含了她不愿意麻烦儿子的心态。
C.文章以外甥透露信息的方式表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关心,充满了温馨,同时也间接表现了“我”对母亲使用智能手机的担心是多余的。
D.文章说“一部手机就是一册课本”,是借课本的教化功能来凸显母亲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对待手机,在刷手机中受到了教育与感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母亲独自居住,显得“冷清且孤寂”,为后文写母亲用、玩抖音与人交流,了解乡下的情况作了铺垫。
B.文章突出了“老家荒芜了多年的田里种上了朝天椒”对“我”的触动,暗示了农人观念的改变,不再让田地荒芜。
C.文章最后一段呼应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现了母亲一直记挂着乡下,不忘家乡,为此她感到骄傲与欢喜。
D.文章的后半部分不以描写见长,而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充分表现了母亲刷手机带给人们的积极意义。
3.“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一幅幅充满意蕴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了哪几幅“充满意蕴的画面”。
4.本文通过写母亲刷手机来表现了乡村的变化,这样写有着怎样的文学效果?三、文言文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