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说起邂逅,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抱着那么一点点美好的期待,会不会“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那波德莱尔会遇见怎样的一个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看看这份别样的邂逅。
诗的一开始,便直接点明了邂逅的地点——喧闹的大街,以及邂逅的人——“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瘦长苗条的妇女”,但这邂逅的开端似乎不符合人们心中的美的定义,更是与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相背道而驰。在人头攒动的街头,每个人只顾着自己的生活,吵闹,压抑,这样的相遇地点与安静的小巷街头或是鸟语花香的公园相比无任何美感而言。而相遇的那个人不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的姑娘,带着朦朦胧胧的美感款款而来,而是穿着孝服,背负着死亡阴
影的妇女。在古典主义美学中,丽人是真善美的结合体,她的穿着起码应该是美丽整洁的,让人舒服的,可就是这么一位与美格格不入的女子走进了波德莱尔的心里,这无疑让读者觉得很怪异。但波德莱尔曾惊世骇俗的声称“诗的目的是发掘恶中之美”,美就是美,善可以美,恶亦可以美,《恶之花》之意就是在恶中开出美艳的鲜花,所以再丑恶的意象也有美的一面,这也大大地扩展了美的表现范围以及素材。即使城市是喧嚷的,妇女身着重孝,脸上挂着严峻的哀愁,这丑恶的一切,并不能掩盖住妇女深深神秘的美感,这美感撩动着人的心弦,在波德莱尔心中慢慢地酝酿发酵成爱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吧。
可下文又来了个反转,她那美丽的手“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这优雅得体的举动,与上文的丑恶完全不对称,让读者眼前一亮。可还未从这优雅的举动中反应过来,又陷入了奇怪
风一样的女子的意象组合之中。“宛如雕像的小腿”以及“孕育着风暴般铅天空一样的眼中”,这两处的比喻并非是中规中矩的,反而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怎么也想不到二者之间可以摆在一起。可读着读着,反倒咀嚼出了一些美感。雕像虽是硬邦邦的,没有一点点活力,但雕像是经过工匠精心雕琢而成,这是不是在暗示着丽人的小腿倾注了上帝的心血,美得不可方物呢?丽人的眼孕育着风暴,何尝不是在说丽人的眼睛魅力之大,能摄人心魂,甘心掉进这危险之中?波德莱尔曾这样定义过美:“美永远是奇特,不守规范,就是说出乎预料、不期而至和惊讶,都是美的本质部分和特征性。”正是奇怪的意象组合,越能让人挖掘里面的深意,发现最深处的美。
看到这里,这场邂逅一言以蔽之,只有“丑”与“怪”。但也许就是在特殊的地点以及特殊时间点,特殊的人就这样走进了波德莱尔的心中,令波德莱尔“像狂妄者浑身颤动,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
人的优美”。波德莱尔如同常人一般掉进了这爱情的漩涡,不能自拔,这也大大引起了曾谈过恋爱之人情感上的共鸣,一同领略爱情之美。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直处于单恋的波德莱尔得到了丽人有意或是无意的一个回头,整个世界都亮了,“电光一闪”,心花怒放,但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永恒的,“随后是黑夜!”,因为丽人逐渐走远了,遗憾不由自主地漫上心头,不知下一次还能不能在街角遇
见她。这种遗憾在最后一节淋漓尽致地放大了出来,“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几个叹号的使用让这种遗憾表达得更加强烈,更震撼人心。但似乎这遗憾让人感觉这场邂逅充满了美,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求而不得才是最好的,最美的,能让这场邂逅更长久地刻在波德莱尔心上,永远记得有这么一位妇女与之交臂而过。
纵观整首诗,我觉得那位丽人就是
波德莱尔的化身。波德莱尔6岁丧父,跟随着母亲改嫁,在严厉的继父的管教之下,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并且这忧郁伴随了他一生。妇女的出场是忧郁的,是在喧嚣的城市中出现,妇女形单影只与城市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就好比波德莱尔被家庭社会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着,压抑着,孤军奋战着,但忧郁还是来了。可他不甘于屈服,撩起她的裙子,露出小腿,敢于展现自己的思想,大胆地与世间丑恶对抗着,并发出惊天动地的言论——“在恶中发掘美”。这种暂时性的自由让波德莱尔着迷,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明亮的。但这如同饮鸩止渴,这自由并不能长久,终是要被世间的丑恶所冲走,最终与自由渐行渐远,再无相遇的可能,最终只能够在心中回味着这份曾经的美好。这一首诗貌似巧合般地反映了波德莱尔的一生,被不堪入目的丑恶充斥着,不到摆脱痛苦之地,最终被生活压弯了腰,郁郁而终。但波德莱尔还是乐观的,他能看到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