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抄报内容⾼中⽣
防疫手抄报大全图片  在制作端午节⼿抄报的时候我们需要准备⼀下关于端午节的各种资料,包括来源、习俗、传说、诗词、谚语等。以下是由店铺⼩编为⼤家精⼼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抄报内容⾼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关于端午节的⼿抄报内容⾼中⽣【⼀】
  端午节歇后语
  1、三钿买只粽⼦————连糖
  2、切糕换粽⼦————⼀路货/全是⼀路货
  3、切糕改粽⼦————光捣弄枣⼉玩了/捣弄枣⼉玩玩
  4、年三⼗晚包粽⼦————个个有份
  5、年三⼗吃粽⼦————错节啦
  6、逆⽔赛龙⾈————⼒争上游
  7、龙⾈菩萨————衰神
班级自主管理  8、龙⾈棍————顶衰神
  9、菱⾓粽⼦————尖⾥有尖
  10、菱⾓包粽⼦————尖对尖/尖⾥有尖
  11、癞蝌蟆躲端午————躲⼀会⼉是⼀会⼉
  12、癞蛤蟆躲端午节————躲得了初⼀,躲不了⼗五
  13、癞疙疤躲端午————躲得过初五,躲不过⼗五
  14、瘌蛤蟆躲端午————躲⼀时,是⼀时
  15、荷叶包粽⼦————宽⼤有余
  16、裹夹⼼粽⼦————好的在⾥头
  17、郭呆⼦过端午————平常⼀样
  18、狗⼦吃粽⼦————⽆解/难改/难解
  19、狗咬粽⼦————解不开/不解/不求解
  20、狗熊吃粽⼦————抓挠不开
  关于端午节的⼿抄报内容⾼中⽣【⼆】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最喜爱的传统节⽇之⼀。《风⼟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初午⽇的意思,后因“五”、“午”同⾳,农历五⽉初五便成了端午节,⼜名重五、重午。因“五”为阳数,⼜名端阳。
  端午节⼜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分隆重的节⽇。端午节是我国⼆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的爱国诗⼈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边做官,以形象是⾃⼰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初五这⼀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块⽯头,以纵⾝跳⼊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
投江的消息,都⼗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扔到江⾥喂鱼,希望鱼⼉不要伤害屈原的⾝体。这就是五⽉端阳包粽⼦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伍⼦胥说,纪念曹娥说。闻⼀多先⽣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吴越民族举⾏图腾祭的节⽇。
  端午节的寓意
  后来,赛龙⾈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们还赋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兼有纪念近代⼥民主⾰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在农历五⽉⼆⼗五⾄⼆⼗⼋举⾏“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节赛龙⾈,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直到今天在南⽅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包括台湾、⾹港,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富有⾃⼰特⾊的龙⾈竞赛活动。
  在民俗⽂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竞渡和吃粽⼦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起。因⽽端午节⼜称诗⼈节,把屈原崇⾼的⼈格和伟⼤的作品引以为民族的光荣。诗⼈节之倡设,实与整个社会有关。诗的社会固不必⼈⼈吟诗,个个度曲,旨在能明辨是⾮,能以诚相见,有良好的风尚。
  菖蒲是多年⽣⽔⽣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也含有挥发性芳⾹油,是提神通窍、健⾻消滞、杀⾍灭菌的药物。五⽉古
称“恶⽉”,空⽓闷热潮湿,蛇蚊出没频繁,阳光炽热,百毒齐出。古⼈挂艾和菖蒲是有⼀定科学性的,端午节也就成了⾃古相传的“卫⽣节”。赏不尽⼈间西湖景⾊秀,春情荡漾在⼼头”的⽩娘⼦。真有点⽭盾,这正是端午⽂化的丰富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抄报内容⾼中⽣【三】
  九章•怀沙
  材朴委积①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
  惩连②改忿兮,抑⼼⽽⾃强。
  离慜⽽不迁兮,愿志之有象。
  进路北次兮,⽇昧昧其将暮。
猎人名字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故③。
  乱⽈: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④,独⽆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⑤兮。
  万民之⽣,各有所错兮。
  定⼼⼴志,余何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溷浊莫吾知,⼈⼼不可谓兮。
低调组合 平凡之路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吾将以为类⑥兮。
  (注释)
  ①朴:没有加⼯过的原⽊。委积:堆积。
  ②惩连:《史记》引作“惩违”。王念孙《读书杂志》:“连,当从《史记》作违,违与连同。”
  ③限:期限。⼤故:死的委婉说法。
  ④质:品质,指本性质朴⽆华。情:思想,指忠贞之情。
  ⑤程:衡量。
  ⑥类:标准,榜样。
  (翻译)
  成材原⽊堆⼀起啊,没⼈知我栋梁在⾥⾯。
  我重仁义不停地⾃修啊,忠厚朴实才感充实⼼⾥安。
  明君舜帝不再遇啊,有谁知道我雍容⼤⽅,⽓定神闲?
  贤⾂不遇明君⾃古就有啊,这其中的缘故有谁了然?
  商汤、夏禹时代久远啊,千载悠悠,难慕难羡。
  ⽌住恨啊不再怨,要坚强,⾃把苦⽔咽。
  遭受祸患不悔改啊,愿为后⼈做模范。小学五年级期末试卷
  向北赶路去投宿啊,⼣阳沉沉将落⼭。
  把忧愁痛苦全忘掉吧,⽣命的尽头已不远。
  尾声:
  浩浩荡荡的沅⽔湘⽔啊,各⾃奔流涌向前。
  漫长的道路多险阻啊,它是那么渺茫遥远。
  我怀抱⼀颗忠⼼和真情啊,却孤独⽆依没⼈来相伴。
  相马的伯乐已经死去啊,纵有千⾥马⼜有谁来分辨?
  世上众⼈的命啊,各⾃的⽣死早注定。
  安下⼼来放宽怀啊,我⼜何必惧死恋⽣?
  诉不尽的忧伤⽌不住的悲哀啊,长吁短叹⼀声连⼀声。
  世道混浊⽆⼈了解我啊,⼈⼼难测,看不透啊说不清。
  我知道⼀死已不可免啊,那就不必再吝惜这残⽣。
  告诉你啊,以死守志的先贤,我将加⼊到你们的⾏列中。
  关于端午节的⼿抄报内容⾼中⽣【四】
  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分盛⾏的民俗⼤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
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以扒龙⾈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今在我国南⽅沿海⼀带仍盛⾏。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出了⼀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阳。古⼈把端午⽇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纯阳正⽓,为阴邪所惧。夏季也是⼀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旺盛,万物⾄此皆盛,是草药⼀年⾥药性最强的⼀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天地纯阳正⽓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浸龙⾈⽔、拴五⾊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体,全国各地因地域⽂化不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打午时⽔、浸龙⾈⽔、⾷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丝线、薰苍术、佩⾹囊等等。扒龙⾈活动在中国南⽅沿海⼀带⼗分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赛。端午⾷粽之习俗,⾃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覆盖⾯最⼴的民间饮⾷习俗之⼀。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众精神⽂化⽣活,⼜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化。端午⽂化在世界上影响⼴泛,世界上⼀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划龙⾈
  龙⾈⼀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传》卷五:“天⼦乘鸟⾈、龙⾈浮于⼤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湘君》即描写湘⼈驭驾龙⾈,将⽟佩沉⼊江中(与抛粽⼦⼊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物之诗。这即与“魂⾈”暗合,与楚国《⼈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五⽇,谓之浴兰节。……是⽇,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融汇⽽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弦,即“举揖⽽相和之”之遗风。⼜如⼴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龙船下⽔后唱到端午时⽌,表现内容⼗分⼴泛。
大二学年自我鉴定
  佩⾖娘
  旧时端五节妇⼥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些地区亦称作健⼈。此物⼀说源于古代的步摇,⼀说即艾⼈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鱼、百兽之形,⼋宝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螳蜘蝉蝎,⼜葫芦⽠果。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艾虎或以艾编剪⽽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有如⿊⾖⼤者,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诗:‘钗头艾虎辟邪,晓驾祥云七宝车’。”⼜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绫罗制成⼩虎及粽⼦……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之背,古诗云:‘⽟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典型的⽅法是⽤雄黄酒在⼩⼉额头画“王”字,⼀借雄黄以驱毒,⼆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端阳,⾃初⼀⽇起,取雄黄合酒洒之,⽤涂⼩⼉领及⿐⽿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意⼀致。⼭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涂⼩⼉额及两⼿、⾜⼼,……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形制、功⽤⼤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丝结⽽成索,或悬于门⾸,或戴⼩⼉项颈,或系⼩⼉⼿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体有五:简单的以五⾊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星⾠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午⽇,以五彩丝系臂,避⿁及兵,令⼈不病瘟,⼀名长命缕,⼀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续罗制成⼩虎及粽⼦、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轴。⼜《宋史•礼志⼗五》:“前⼀⽇,以⾦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戴以⼊。”
  戴⾹包
  戴⾹包,⾹包⼜叫⾹袋、⾹囊、荷包等,有⽤五⾊丝线缠成的,有⽤碎布缝成的,内装⾹料(⽤中草药⽩芷、川芎、芩草、排草、⼭奈、⽢松、⾼本⾏制成),佩在胸前,⾹⽓扑⿐。陈⽰靓的《岁时⼴记》引《岁时杂记》提及⼀种“端五以⾚⽩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种“蚌粉铃”:“端五⽇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携带的袋囊,内容物⼏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料的⾹囊,制作也⽇
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包颇有讲究。⽼年⼈为了防病健⾝,⼀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孩喜欢的是飞禽⾛兽类的,如虎、豹⼦。猴⼦上竿、⽃鸡赶兔等。青年⼈戴⾹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制作⼀⼆枚别致的⾹包,赶在节前送给⾃⼰的情郎。⼩伙⼦戴着⼼上⼈送给的⾹包,⾃然要引起周围男⼥的评论,直夸⼩伙的对象⼼灵⼿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中是毒⽇、恶⽇,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燥热,⼈易⽣病,瘟疫也易流⾏。加上蛇⾍繁殖,易咬伤⼈,所以要⼗分⼩⼼,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的端午节俗之⼀。《夏⼩正》载:“此⽇蓄药,以蠲除毒⽓。”《岁时⼴记》卷⼆⼗⼆“采杂药”引《荆楚岁时
记》佚⽂:“五⽉五⽇,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捉蛤蟆的记载,亦
是制药⽤。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还给⼩孩⼦吃蛤蟆,说是可以消⽕清凉、夏⽆疮疖。还有在五⽇于蛤蟆⼝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形成此俗。
  沐兰汤
  端午⽇洗浴兰汤是《⼤戴礼》记载的古俗。但⽂中的兰不是兰花,⽽是菊科的佩兰,有⾹⽓,可煎⽔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五⽇,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草拂⽽浴之”。后来⼀般是煎蒲、艾等⾹草洗澡。在⼴东,则⽤艾、蒲、凤仙、⽩⽟兰等花草。在湖南、⼴西等地,则⽤柏叶、⼤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洗浴。不论男⼥⽼幼,全家都洗,此俗⾄今尚存,据说可治⽪肤病、去邪⽓。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草本植物,⽣在⽔边,地下有淡红⾊根茎,叶⼦形状像剑,⾁穗花序。根茎可做⾹料,也可⼊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有爽⼝之感,后来⼜在酒中加⼊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以雄黄⼊
酒饮之。”明冯应京《⽉令⼴义》:“五⽇⽤朱砂酒,辟邪解毒,⽤酒染额胸⼿⾜⼼,⽆会虺(古书上说的⼀种毒蛇)蛇之患。⼜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此俗流传较⼴。⾄今,如⼴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柏⼦,桃仁、蒲⽚、艾叶等,⼈们浸⼊酒后再⽤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落、门窗、床下等,再⽤酒涂⼩⼉⽿⿐、肚脐,以驱毒⾍,求⼩⼉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雄黄酒末在⼩孩额上画“王”字,使⼩孩带有虎的印记,以⽤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