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下冶一中  郑琳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看一组伊拉克战争图片,这是现代战争带给人们的悲痛,今天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
石壕吏改写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全诗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3、自读课文《石壕吏》,注意字的读音和断句,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有不理解的词,举手示意: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
4、在理解文章的大意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的大意。
明确: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5、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这是一首叙事诗,那么它就具备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
A、时间:夜
B、地点:石壕村
C、主要人物:吏、老妪
(插入人物形象分析)
纵观全诗,我们觉得这个“吏”是个什么样的人?
吏:残暴
从诗中那句话可以看出吏的残酷呢?
“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
那么“老妪”呢?你又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妪:苦
诗中相对应的诗句是?(妇啼一何苦)
D、事件:起因:有吏夜捉人
经过:听妇前致词~~~~~~~~~犹得备晨炊
结果:独与老翁别(简单分析“独”)
6、那么这其中最能震撼人心的是那一部分?
让我们带着悲愤沉郁的心情,再次朗读第三段,体会战争时期人民的疾苦。
这段话都是老妪一个人在诉说,可是凭我们的直觉,差役跑来捉人肯定是要问话的,不可能就要老太太一个人说下去,但是作者杜甫却巧妙地将问话的部分隐去了,我们把官吏的问话补充完整,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预设)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差役早扑了进来,四处搜索,却不到一个男人于是怒吼:“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哭诉起来,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不料差役仍然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室中更无人!”家里再没人了。
而在这个时候,屋内抱在儿媳妇怀里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捂住嘴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惟有乳下孙!”只有个孙子呢!还在吃奶,小得很。
差役又吼起来,“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并且就要往屋内冲,老妇只得硬着头皮
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因为要给孩子喂奶,还没有离开这个家,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放过她吧!”但县吏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牺牲自己,对差役说:“我这老太婆虽然已经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去,赶紧去河阳的话,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大家看,在原文中,差役的问题一个也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可以从老妇人的回答中,大致推断出差役问了那些问题;这种把问的内容巧妙的隐含在回答中的表现手法,就是“藏问于答”。它的使用能够使内容更加的集中,精炼,并且跳出俗套,“石壕吏”之所以情节生动巧妙,它也就体现在这里。
再举个例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采用了“藏问于答”的方式。
7、作者采用藏问于答的形式来写这首诗,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作为这件残酷事件的见证者,诗人自始至终不发一言,对官差的捉人未予以直接揭露,对老妪被迫自请应役采取默认态度,这说明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并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社会才能早日下来,人民的痛苦才可以早日结束。(在感情上和理智上不一样))
所以当时杜甫思想上很矛盾:他既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结束语: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诵课文。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现在的社会,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永远绝迹吧!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同时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