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记叙文作文800字
篇一: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
—— 精彩导读 ————————————
作文要求: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
原诗: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稿:
石壕吏
天已经晚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赶路,错过了旅店,来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村庄。今天晚上,诗人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孙。
夜深了,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粗暴的呼喊着:“开门!快开门!”老翁和老妇人慌忙起身,慌乱之中,老翁爬过屋后的短墙逃出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打开了门。
外面的几个差吏闯了进来,四处搜寻,恶狠狠地对老妇人说:“官府有令,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说:“屋里实在没有人了。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还有音讯,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死去的人就如此长久地离开了人世。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在,只是进进出出已经没有一件完好的衣裙了。我尽管年老体弱,还能给你们煮饭洗衣,恳求跟你们一起回去,还来得及去应付河阳的差役,为士兵们烧好早饭。”随着一阵嘈杂,老妇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辞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学生互评:
夏康:我觉得文章里有些词语的运用仍然特别形象的,“风尘仆仆”、“哭哭啼啼”、“苟且偷生”,能表现出当时人物的状态。整篇文章的语言,改写得仍然比较恰当的,表达比较流畅。
戴莹月:我觉得读这篇文章,就像是在读古诗翻译。作者把原来的诗句按照顺序一句句的翻译了一遍。尽管是特别通畅,但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写。好象全文的内容都被诗歌局限住了。
娄诗雨:这是一首叙事诗,是有一定情节的。诗歌里有人物的对话、有动作描写。改写时,作者写到了这些,结尾的时候还有一些环境描写。但是,总的感受好象有点蜻蜓点水,关键的几个地点写得不够。
教师诊断:
原稿从主题思想上看,是忠于诗歌原作的;从内容上看,能利用诗歌提供的材料,做到构造完好,明晰地交代记叙要素;语言也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把诗歌语言写成记叙性散文的语句。初步到达了改写的根本要求。但存在的缺乏也特别明显。 病因:
被诗歌约束了想象,局限于对诗句进展加工,没有发挥合理的联想;内容上显得较为贫乏;语言描写突出不了人物的性格。老妇人的哭诉只是按照原诗的句子进展了翻译,对差吏的凶恶残暴刻画地不够;另外,这篇是以诗人的见闻为主要内容,但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诗人的交代不够明晰。
修正稿:
石壕吏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覆盖着一个遥远偏远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穿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特别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踢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新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
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忧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悲伤悲伤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小孩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小孩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呼喊着,挥动皮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呜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小孩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如何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本人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小孩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小小村庄万籁俱寂。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拾掇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辞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抚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四周,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简评:
修正稿留意到了原稿的缺乏,进展了修正。在内容上进展了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这些情节的展示不但忠实于原作的主题,而且使诗歌中营建的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语言比较统一,一些细节描写,如小孩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特别好的表达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把统治阶级的残酷暴虐,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表现得特别突出。
石壕吏改写 因而,从主题表现的深化,内容的充实、语言的准确流畅来看,修正稿比原稿有了特别大的进步。
教师指点:如何进展诗歌改写
改写是以原著为按照,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构造、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构造、表现手法的特别作用和互相关系,学会应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同一内容,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它对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才能是特别有效的。尽管改写只是按照别人现成的文章来
写,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固有制造性,但改写仍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仍然有练习价值的。通常的诗歌改写是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散文。
改写时,要留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主题方面,要对原作进展认真品味,透彻理解。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不作改动,改写成散文后,仍要表达原诗的根本精神,不改变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二、在内容方面,要留意到诗歌与叙事散文的区别。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练,语句腾跃性较大,在人物刻画、情节开展和环境描写上受的限制较大。而叙事散文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展细致刻画,对环境进展详细描写。情节可以充分展开,人物的性格可以在情节开展中逐步凸现出来。因而,假设不按照原诗加以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情节,就会使改写后的叙事散文显得
单调无味。只有在充分运用诗歌原有材料的根底上,发挥合理的想象,增补必要的描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第三、在语言方面,要留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不同的文体特点。用现代汉语来改写古代诗歌,不是翻译文言文,不必句句都紧扣原诗,只要能表达原意就行了。为了表达的方便,有时候还可以改变人称进展写作。诗歌中的语言为了符合文体需要,常常会省略一些句子的内容,语言顺序比较自由,还会有互文见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改写时叙事散文时,都要一一改正来,使语言符合叙事散文呢的语言要求。
总之,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要留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之间的区别。在上面所谈的几个方面多加留意,不断练习,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篇二:高一作文训练系列之叙事类记叙文写作
  谈记叙文写作的情节处理
阻碍记叙文优劣好差的要素因而特别多,其中对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却是写好记叙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想写好记叙文就不能不考虑情节这个要素。“情节”是事情的变化
和通过,在记叙文里是由记叙的材料组合构建而成,因而在谈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之前,必须保证我们所用的材料都是通过我们精心选择和提炼过的,全都是可以服从于我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在这个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我们高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呢?
一、当考虑对整篇文章作巧妙的构思,巧妙的构思可以使情节凝练。王愿坚为了提示“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确实是我们的红军可以战胜各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根本缘故这个主题,因而了一位战士,一个阴雨天气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保存并献给前方部队“七根火柴”如此的一个相对单纯的故事来实现其创作意图的,这不仅简练,而且行文也特别轻巧,这确实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构思的妙用。《七根火材》尽管是小说,但从构思技巧这个角度上看,与记叙文的构思道理是完全相通的,关于我们中学来说,撰写长篇巨制的可能不大,一般作文字数也就只在800—1200之间,因而这种构思技巧对我们极为有用,因而,我主张同学们可以到小说里去学习吸收记叙文的构思方法,尤其是那些短篇小说,他们往往要在“咫尺之间见万里河山”,这就迫使作家必须在构思上费心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要真正做到言
简意赅、简短情长,不在构思上费功夫是不能实现的,尤其是选取什么样的表现角度、截取什么样的生活片段、确定什么样的切入点等等,构思巧拙与否会直截了当阻碍到我们的行文的状态和情节的呈现以致整篇文章的成败,不管是写记叙文仍然写小说,这都是必须面对且无可回避的征询题。这是我们面对任何一个作文题都必须首先处理好的征询题,这个征询题的处理决不仅仅是个技巧征询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写作者的写作观念与思维品行的征询题。
二、当考虑对材料做合理的安排,合理的安排可以使情节生姿。这里的“安排”一是指记叙顺序的合理安排,另一个是指文章情节的合理架构。对记叙的材料我们可以按照事情发生开展的时间顺序安排,如杜甫的《石壕吏》从“暮投石壕村”直至“天明登前途”,表达了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秩序井然;也可以按照故事发生开展的阶段安排,如《曹刿论战》确实是按照战前、战时、战后为序组织材料的,“步步精详。著著奇异”;假设遇到地点跨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广的记叙内容,我们不妨考虑按照事情开展地点的转换进展安排。不过为了防止平铺直叙的机械呆板,或依样画葫芦安式的准事照搬,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剪裁运化的能动性,写作时除了要学会“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的整理加工,还应当按照占有材料的特点考虑到倒叙、插叙、补叙等的合理运用。像鲁
迅的《祝愿》就把祥林嫂的死安排在开头,然后运用回忆追叙的方法表达她一生的遭遇,如此就把跨越几十年的事情压缩在短短的两天之内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