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接下来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预设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石壕吏》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最为传诵的典范之作。能够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2、内容简析:《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内容集中,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按照时间顺序,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它与前两首诗的题材不同,是一首叙事诗。
二、说学情: 
学生在本课的第一课时已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文本疏通、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这些还有待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和“诗圣”的含义。
(3)、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
(2)、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4.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视频朗读,生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积极参与学习。本课以关键词语、关键诗句设问,引导学生学习,最后设置表演剧本,鼓励学生创新、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及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
石壕吏改写1.诵读法:在诵读中熟悉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品悟文本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
2.圈点批注:在诵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
会 ,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自助学习法: 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课文分析准备阶段,包括导入、  背景介绍和朗读;
第二环节为精析课文;
第三环节为问题研讨;
第四环节为课外延伸和升华结束。
环节一
(一)、导入:
        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
(二)、释题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介绍:
      “石壕吏”
      “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简介“三吏”“三别”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三)、自读与范读
        先自读,再播放名家配乐朗读。这样会保证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原生态性。注意: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相互评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
     
环节二、析课文
(一)、疏通文意,通译全文
逐字逐句逐段由学生依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文意疏通,教师纠正点播即可。这一阶段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引导朗读、翻译、记忆相结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是为后文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品读探究
第一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捉人”一词在如实描绘中寓有揭露批判之意  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问:面对官吏来捉人,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明确: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免除徭役。《新唐书》卷五十《兵志》云:“凡民五十为兵,六十而免。”这里“民”不是“人民”的意思,而是专指“男子”。)
段解: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点明主要人物和主要事 件。几句话就将矛盾展开,为下文老妇致词营造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交代出了老妇致词的由来。  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