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查资料’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本领,还是语文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形成的素养,课标亦有相关阐述​‍‌‍​‍‌‍‌‍​‍​‍‌‍​‍‌‍​‍​‍‌‍​‍‌​‍​‍​‍‌‍​‍​‍​‍‌‍‌‍‌‍‌‍​‍‌‍​‍​​‍​‍​‍​‍​‍​‍​‍‌‍​‍‌‍​‍‌‍‌‍‌‍​。由此可见,作为信息素养内涵之一的“查、运用资料”的能力,已经被纳入学生语文素养的范畴,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课程目标​‍‌‍​‍‌‍‌‍​‍​‍‌‍​‍‌‍​‍​‍‌‍​‍‌​‍​‍​‍‌‍​‍​‍​‍‌‍‌‍‌‍‌‍​‍‌‍​‍​​‍​‍​‍​‍​‍​‍​‍‌‍​‍‌‍​‍‌‍‌‍‌‍​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查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第三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显然是教材编者为落实课标中的相关课程目标而设计安排的。18 个字的表述中,直接将“运用”落脚在“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支架上。
那如何让学生学会“查资料”呢?我尝试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从“词、篇、类”这几个层面,引领学生搭建“资料支架”,学会查资料,习得语文素养。此处的“资料支架”,是指用系统思考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资料视作整体,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层面,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并将资料的查、运用结构化,从而创建出个性的语文素养大厦。
一、“词”中悟“情”,搭建“资料支架”之柱
我尝试了一下,在搜索栏中输入“圆明园”这个关键词,会出现约24500000 个结果,而仅“百度百科”一个搜索引擎就提供了“历史沿革”“园林特”“典藏文物”“评价”“建园争议”“旅游信息”六条目录索引,数万字的内容。面对海量信息,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而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那学生只能一键复制、粘贴打印。将这样的资料带入课堂,其效果可想而知。因为互联网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如何查和使用资料的大问题:一到“查资料”,语文课堂常常会出现的现象:生搬硬套资料语言,学生沦为资料的搬运工,公式化、概念化资料等使“查”几乎趋于无效。毕竟占有资源不等于拥有智慧,查到资料并不等于拥有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当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多方法,但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熟读、理解、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因此,在课前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习单中,统计了一下,在学生觉得理解有困难的诸多词语中,“青铜礼器”这个词“荣登榜首”。于是我想先从“词”入手,让学生在“词”中先悟“文本之情”,稳建“资料支架”之柱。因为第4 自然段中“青铜礼器”一词是个意蕴极其丰厚的词语,如果不理解,就难以深入感悟课文第4 自然段中痛失珍贵文物的扼腕痛惜之情。经过思考,我决定突破时空界限,从现实生活中的“簋街”切入,引导学生查关于“簋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思考:为什么从“鬼街”改名为“簋街”,
人们都说改得好?
课堂上,结合自主查的资料,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簋街”的内涵:首先,“簋”是中国古代一种装食物的器皿,而位于北京城的这条街又是美食街,整条街就像一个大的“簋”,装满美食,含义贴切。其次,“簋”是一种青铜礼器,我国西周时代,这些礼器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礼仪的一种体现,这就是“藏礼于器”,为我国成为“礼仪之邦”奠定了基础。再则,“簋”工艺精美,价值连城。最后,这个字虽读音与“鬼”相同,但比“鬼”字高雅,且容易记住,等等。在对“簋街”“资料支架”的自主查、探究中,学生深度感受到了礼器巨大的物质价值,以及它对中国人精神价值和文化引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围绕一个“词”,先全方位感悟文本之“情”,不仅搭建了一种带着学习问题查资料的“资料支架”之柱,还让学生在精准查和整理文字、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开启了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扇窗,亦让“青铜礼器”在学生心中变得神秘、美好、沉甸甸……最终,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还初步感受到作者笔墨中饱蘸的爱、惜和痛恨之情。一词一世界,如掘开一口深深的水井,学生从“词”中先悟“文本之情”,稳建了“资料支架”之柱。
二、“篇”中悟“情”,稳建“资料支架”之梁
读懂只是感悟文本最基础的一项要求,而对于文本中深藏的思想感情的感悟是需要技巧的。从“篇”中悟“文本之情”,搭建读写结合的“资料支架”之梁,不失为有益的尝试。我是在农村小学教学点执教这节课的,课前了解了一下,班上学生都没有去过圆明园遗迹公园。那么不论是如今的断壁残垣,还是曾经的辉煌灿烂,学生都只能通过文本和各种形式的资料来“纸上”感悟。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第2、3 自然段,特别是第3 自然段中作者用“有……也有……”这样一组富有特的关联词连接句式,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对对子”一样的一组组建筑的相对美,如建筑中宏观视角的金碧辉煌,细节视角的玲珑剔透等。接着请学生拿出课前根据课文重点内容设计的提纲,放手查的资料卡:
1.圆明园的辉煌之建筑风格的多姿和美丽。
2.圆明园的辉煌之历史文物无比珍贵:
(1)青铜礼器(古古香、数不胜数)……
(2)名人书画(独一无二、不计其数)……
(3)奇珍异宝(光彩夺目、无法估量)……
同时出示、发放了我按照这个提纲搜集的资料卡,让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整理资料。然后让学生仿照第3 自然段的写法,运用资料,试着用上“有……也有……”的句式和“对对子”的方法补白: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_________。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像这样读写结合,进行补白的“篇”中悟“情”,既检验了学生对文本句段的理解,又吸收了新鲜的言语表达形式,能用有效的方式为语言表达服务,这也是教学中搭建读写结合的“资料支架”之梁的特之一。有了之前的“资料支架”的“放”和“扶”,陌生的圆明园变得熟悉、亲切起来,学生文思泉涌,有话说有话写,在朗读课文和自己的作品中,也进一步再现、加深了对圆明园昔日典藏文物的辉煌的自豪和对侵略者无耻掠夺文物的痛恨。学生一点一点在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在接受作者传递的情感,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类”中悟“情”,组建“资料支架”之厦
本单元的选文不管是古诗、散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在稳建“资料支架”之厦的过程中,还要有单元视角,通过“类”中悟“情”,打破各课之间的壁垒。纵观本单元几篇选文,不管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学生来说都略显久远。如何从理解每篇文本“为什么写”这个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查资料?同时将每一课的资料卡进行整合、组块,促进学生在理解文本必备的一些历史知识的前提下,站在历史时间轴前,理解文本深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