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山流水
春秋时,楚国的伯牙从小就喜爱音乐。年轻时,他曾跟随当时很有声望的琴师成连学习弹琴。当时的琴是拨弦乐器,琴弦有七根,所以又称“七弦琴”。
一次,伯牙想弹奏一首反映海上狂风暴雨的曲子,他苦思冥想,总是不到动听的旋律,于是向老师成连请教。他的老师就带他到海边亲自去体会。
有一天,天空电闪雷鸣,海涛阵阵,一时间触发了伯牙的创作灵感,终于创作出了反映海上狂风暴雨的乐曲。
此后,伯牙潜心作曲,创作出许多优美的乐曲,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可是没有人能听懂这支曲子。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官,奉命编修乐谱。因为当时楚国歌曲很繁荣,所以他需要回楚国一趟,采集当地优秀的民间音乐。过了一些日子后他到了汉阳江口。就在这时候江上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船只没法前进,停泊于山崖之下。到了晚上,风停浪静,雨止云开,天上现出一轮明月。舟中无聊,伯牙干脆叫童子焚上香炉,弹起琴来排解烦闷的心情。曲犹未终,
指下“刮喇”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在当时的音乐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只有遇到能听懂弹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大惊,叫童子去寻附近人家中是否有人在偷听。船家说:“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并无人家。”伯牙吩咐随从:“你们上岸看看,不是在柳荫深处,就是在芦苇丛中!”于是众人就要搭跳板上岸。忽听岸上有人朗声答道:“船上的大人啊,我是一名樵夫。回来晚了,躲在这里避雨。听到您美妙的琴声,就忍不住欣赏一曲。希望没有惊扰您。”
伯牙大笑道:“这么偏僻的地方,也会有懂得听琴之人?”于是叫人打发他走。樵夫却不走而是在岸上高声问道:“大人刚才弹的可是孔子感叹弟子颜回之死的曲子?”
伯牙一听,心想这位樵夫竟然能听得懂我的曲子,没准还真的是一位高人,就马上请他到船舱中来听琴。并且还想切磋一番。
换好琴弦后,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曲子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这是座多么巍峨壮观的高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妙了,这江河真是波澜壮阔啊!”伯牙激动地说道:“您听我的音乐,完全听出了我的心啊!您真是我的知心人啊!”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伯牙再一次来到这里拜访钟子期的时候,他因为思念伯牙已经不幸病故了。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取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狠狠地摔去。随从大惊,问道:“先生,好端端的琴,为什么要摔碎它?”伯牙感慨说:“世上已经没有知音了,我还弹什么琴,弹琴还有什么意思?”此后,伯牙发誓终生不再弹琴了。
伯牙和子期是因为音乐相识的,也是因为音乐而成为莫逆之交。真正的朋友都是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的,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才显得格外真诚和珍贵。“高山流水”比喻遇到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也就是像伯牙与钟子期那样的“知音”。
第二章 负荆请罪
秦王在战争中打败了赵王后,提出了和平相处的意见并邀请赵王在西河之外的渑池相会。赵王畏惧秦国,不想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君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太虚弱与怯懦了。”赵王便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弹琴,想占他个便宜,却没想到蔺相如用计让秦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敲缶,秦王虽然很恼怒,但也无可奈何。
渑池之会结束回国后,赵王认为此行蔺相如功劳很大,便拜蔺相如为上卿,位次排在廉颇
之前。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攻城略地,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不下数百次,为国家立下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动动口舌,竟然官位比我还要高了,况且蔺相如本来只是个出身卑贱的人,让我身居其下实在不能忍受,我感到羞耻。”他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点难堪!”相如听说了,就不肯与廉颇会面。每当朝会的时候,相如常常借口有病不去,避免为列次的先后与廉颇发生冲突。有一次,相如外出,远远地望见廉颇,相如立即命令车夫调转车头躲避。这下子,相如门下的宾客们都生气极了,他们一齐进言道:“我们之所以离开亲属而服务于您的门下,只是因为仰慕您崇高的道义精神。想在您手底下做些大事。可是现在,您与廉颇同居上卿之位,廉颇散布了一些恶言恶语,而您就吓得东躲西藏,恐惧得不得了,真是太让我们对您感到失望了。这种事就连普通人也会觉得是羞辱,何况是身居将相高位的人呢?我们都是些缺乏修养的人,请允许我们告辞而去。”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道:“诸位,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更强吗?”大家说:“当然比不上秦王了。”相如说:“尽管秦王是那样地威风凛凛,而我在秦国的宫廷上当众斥责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愚劣,难道单单就怕一个廉将军吗?我只不过是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现在如果两虎相争,势必不能同生共存,一定会有所伤亡。我之所以要忍辱回避,无非是把国家存亡大事放在前头,把个人的
恩怨放在后头罢了!”后来廉颇听说了这件事,就脱衣露体,赤膊背着荆杖,由宾客陪伴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您宽容我、容让我到了这样的地步。”两人终于和好,并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共同为国家效力。
蔺相如不但足智多谋,而且气量宽宏;廉颇出身高贵,是鼎鼎有名的将军,却能够明白事理,一认识到错误就马上改正,也是位令人钦佩和敬重的英雄。在尽释前嫌后,二人终于同心同德,一起保卫着自己的国家。成语“负荆请罪”和“颈领之交”都来源于这个典故,前者比喻主动向人认错赔礼,自请严厉责罚,后者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第三章 聂政身死酬知己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严仲子害怕自己有一天被侠累杀害,便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隐迹于齐国,聂政为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是值得结识的一个人物,于是严仲子就到了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带着美酒和美食去看望聂政的母亲,并赠黄金百镒(音yì,古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一说20两)。
聂政坚辞不受,但在他心中却十分感谢严仲子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此就把严仲子看做知己。聂政之所以不答应严仲子去刺杀侠累,不是因为胆小怕事,而是由于自己的老母尚在,不能为朋友而牺牲自己。
又过了一段时日,聂政的老母亲与世长辞了。严仲子披麻戴孝,像亲儿子一样帮助聂政葬母,聂政看在眼里,感激在心。此后,聂政为母服丧三年,又把嫁出去,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才奔赴濮阳严仲子那里,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想派别人相助的要求,一个人去了韩国。
韩相侠累府宅护卫森严。聂政来到相府的时候正巧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持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偶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上围攻聂政。聂政持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他长叹一声,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聂政死后,韩侯把他的尸体悬挂在大街上,悬赏能辨认其人的人。聂政聂荣闻听消息后心里明白,于是马上动身到了韩。等到了市集上,果认出尸体是聂政的。聂荣伏尸痛哭,失声喊道:这个是轵地深井里人聂政啊!
道上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这个人是刺杀韩相的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荣回答:我知道。然而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都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识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到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呢!
她的话刚一说完,聂荣长呼三声“天”,即因悲哀过度、心力交瘁,死在聂政的尸体旁,后有人感其弟侠义,就收殓了他们的尸体。聂政身怀武艺却甘愿为母及混迹于市贩中,感激于严仲子国士之礼舍命相报,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容一死,他所求者,不过是那种知己相报的信念啊!而聂荣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为了信仰、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也可称其为侠女呀!
聂政是古代少有的做到“忠孝”两全的人。他感谢严仲子对自己的知己之恩,但是为了奉养老母,嫁出,并不答应为严仲子报仇雪恨。等到母亲去世服孝期满,也有了归宿之后才去行刺侠累。最后为了不连累任何人自毁面容死去了。这种为了报答知己的情义不惜奉献生命的勇气和侠义精神流传数千年,为人们广为传颂。
第四章 左儒为友而刎颈
传说周宣王时,宫里有一位先王时的老宫人,约摸五十多岁,怀孕四十余年产下一女婴,周宣王夫妇认为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将其包裹起来,抛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后来周宣王又听说妖气虽已出宫,但并未消除,就命上大夫杜伯督办查“妖女”之事。在兴师动众查寻“妖女”的过程中,因累及许多无辜,杜伯便不愿再查下去。
三年后,周宣王因梦见一美貌女子惊扰太庙,心中十分恐惧,就逼问杜伯查“妖女”的结果。杜伯认为“妖女”已被溺死,继续查下去,会惊扰百姓,于朝廷不利。
周宣王听了大怒,斥责道:“分明是怠弃朕命。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便立即下令处死杜伯。此时文武百官吓得面如土。忽然文官行列里走出一位官员,忙将杜伯拉住,连连说“不可!不可!”
这位不惧君王之威的官员就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左儒对周宣王说:“臣闻尧有九年的大水之患,还能做成帝王,商汤有七年的旱灾,也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天下称颂的明君。自然灾害尚且不能防备,怎么能轻信有妖孽这样的事呢?君王如果杀了杜伯,臣恐怕国youyi
人把天下出了妖孽的事情传扬出去,如果被外邦人知道了,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请大王宽恕他吧。”
周宣王听了左儒的话,不但没有收回成命,反倒指责左儒道:“你为了朋友而违抗朕的命令,是重朋友而轻君王的表现。”左儒回答道:“如果大王是对的而朋友是错误的,我一定会违背他的意思而支持您的意思;如果朋友是正确的,我就一定不能遵照大王您的主意了。杜伯没有可以被杀的罪过,大王要是杀了他,天下必定会以为大王是个不明事理的昏君,为臣我要是不能劝谏阻止您的话,天下人必然以为我是个不忠的臣子。大王要是非要杀杜伯的话,就让为臣和杜伯一起死吧。”
周宣王的怒气并没因此消退,仍命令武士将杜伯推出朝门之外杀了。左儒回到家中,也自刎而死。
左儒为了正直的朋友而刎颈自杀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刎颈之交”也就成了人们夸赞坚贞友谊的代名词。试问,普天之下能有几个人可以为了支持朋友而对抗权威,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呢?
第五章 左伯桃与羊角哀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在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努力读书,成就了济世之才,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奔楚国而来。
他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多岁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