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给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日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留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出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表达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表达家
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行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状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覆盖下的沙漠犹如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视,月光皎洁,犹如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拂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简单被月亮勾画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概,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情愿观察的那一片月。对每个详细的人,详细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外形,月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状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状况下写的?
(诗人马上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
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悄悄地倒映在缓缓流淌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妙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感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简单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动身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表达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绝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表达出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得意
《水调歌头》苏轼-----------美妙的祝福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由于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给
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泼起来,流淌起来,这种寄予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予。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顺的狂热,由于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题中的受降城,
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
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备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
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风光。
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
屹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
在月光的映照下,
沙子象积雪一样雪白
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有如秋霜
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
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