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教案意在尝试改变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特长,将学生的特长及兴趣迁移到音乐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资源共享,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
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以听觉为先导,从感性入手,同时让学生尝试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定课题,上网查资料。通过整个研究活动,学生自主地进行音乐活动,通过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探究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了解多种民族乐器、欣赏民族器乐曲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风格,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参与各项音乐赏析和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创造力。本课从课程安排,课程
内容,学情等方面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以赏析为主线,设计了让学生听,感受,对比,分析等一系列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器乐吹、拉、弹、打的演奏形式;初步掌握中国民族器乐中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吹打音乐等合奏形式的基本常识及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音乐活动,通过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在引导学生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走进中国民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有正确的了解,逐步树立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探究几种常见乐器的演奏形式并感受其音特点。
2、中国民族器乐中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吹打乐的主奏乐器和风格特征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从调查导入“中国民族器乐”。
感兴趣
一般
购买
珍藏
民族器乐
流行音乐
(调查班中学生对民族器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态度,要求每位学生实事求是。)
(结果学生对民族器乐的知识了解甚少,随后自然地导入课题:一起来探究中国民族器乐的奥秘。)
二、新课
1、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了解我国民族器乐吹、拉、弹、打的演奏形式。
(课前,学生自愿结成合作小组,制定中国民族器乐的相关课题计划从多方面寻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制定多媒体演示文稿。这个环节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资源共享,一起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吹、拉、弹、打的演奏形式。)
2、听音乐,分辨乐器。学生共同探究各种乐器的演奏形式并感受其音特点。
(这一环节注重感性入手,欣赏领先,让学生通过欣赏来感受不同乐器的音特点,避免了纯知识的讲授。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之一。
3、请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多媒体文稿,了解中国民族器乐中江南丝竹的部分演奏乐器。
(这个内容同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随后的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4、探究不同器乐合奏形式的艺术效果。
a)欣赏:《紫竹调》、《步步高》
思考:两首作品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风格是否相同?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有目的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b)做练习:
曲名      主奏乐器    合奏形式        风格特点
《紫竹调》  二胡、笛子    江南丝竹      风格秀丽、清新,
曲调流畅、委婉。
《步步高》  高胡、扬琴    广东音乐      音清脆、明亮,
                                        曲调流畅、优美,
                                        节奏活泼、明快。
(学生欣赏的同时,投影机打出练习,学生边欣赏边对两首乐曲的主奏乐器、风格特点、合奏形式做出选择,这种形式减轻了学生的难度,学生更容易掌握。)
c)探究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的名称由来。
(在这里,改变传统的教法“教师讲,学生听”,由学生做主角,并给予充分地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d)欣赏:《庆丰收》
思考:你觉得这首乐曲表现怎样的场面?由哪些乐器来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教案
(此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获取新知,了解了另一种器乐合奏形式“吹打乐”及吹打乐的音乐特点。 )
三、实践活动:
1、欣赏三首民族器乐合奏曲片段,根据播放顺序,在书上P24空格内填入乐曲合奏形式的名称。
《将军令》    《雨打芭蕉》    《春江花月夜》
(这一环节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法,将本课刚刚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延伸、扩大、提高,逐步上升到理性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发展
学生的听辨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视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为使学生真正走进中国民族器乐,对中国民族音乐有更深地了解,逐步树立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的民族自豪感,师生共同视唱这一优美的主题音乐。)
四、小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