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诗文赏析。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的诗,诗人运用了 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
分析。
【答案】拟人 例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 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具体分析。结合“草树知春 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过“草木”有
“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 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 了比喻修辞。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2.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颔联写出了泰山的 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 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 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豪迈气概。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 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眦:眼角。“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 写泰
山的近景。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 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 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 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 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 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3.“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 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
否及泰来
1. C
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 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
【解析】
鳗鱼
1. C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 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 绘的画面表达出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 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 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 理。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咏凌霄花
双子座的明星
[宋]贾昌朝
圣诞节主题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乙)凌霄花
[宋]杨绘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甲)(乙)两首诗歌都写“凌霄花”,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 分析。
【答案】甲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凌霄花明白自己能从平地起千寻,是因为“依托”青 松向上生长,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 扬;
乙诗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凌霄花依附他树生长,争奇斗艳,以势压人,表达了对像 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贾昌朝诗“凌云志”、“捧日心”、 “珍重”、“依托”等词语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表达了对像凌
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杨绘诗前两句用“直饶”、“犹 有”表明凌霄花再爬得高,根基也在地面,有一种对它的蔑视之情,而后两句“不道花依他树 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不说它是依靠着其它的树在高处盛开,一定攀在高处与红红太阳比高 比亮。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5.诗歌赏析
描写泰山的诗句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意志的四个品质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 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1)“映地为天,飞空作雨声。”两句从声与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 态。
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 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写法角度: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 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 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 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构思角度:首联叙事点题,尾联 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 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 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 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 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 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 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 议,
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 的秉性。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 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 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可以 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 度统一,融合一体。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 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 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 上,整个地面的颜和天空的颜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 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