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古诗]华山古诗

    华山古诗篇一:杜甫《兵车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文解释:
    兵车辚辚前行,马儿萧萧鸣叫,出征的战士都把箭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走相送,尘土飞扬咸阳桥都看不见了。牵着衣服跺着脚拦在路边哭,哭声一直冲上高空。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的人,征人只说征兵太频繁了。有的十五岁就到北方防河,到了四十岁还要去西边屯田。走的时候里常给他包头巾,回头时头发都白了还要戍守边疆。边疆上作战,血水流得像海水一样,皇帝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你没听说汉家山东地区二百多个州,千千万万的村落长满了野草。即使有强健的农妇拿着锄犁田,田亩中的苗长得分辨不清。又何况秦地的兵耐苦善战,与被驱使着的鸡犬没什么不同。您老人家虽然关心地询问,
服役的人又怎么敢诉说心中的怨恨。而且今年冬天,没有让关西卒休息。县官急迫地索取租税,可是租税从哪里来呢。确实知道了生男孩是件坏事,反而是生个女孩好。生个女孩还可以嫁到邻家,生男孩长大打战只能命丧沙场。你没看见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留下的白骨没有人收埋。新鬼烦恨旧鬼也一起哭,天阴下雨到处鬼声。
    词语解释:
    干:犯,冲。
    但云:只说。
    山东:华山以东的关东地区。
    敢:哪敢,怎敢。
    恶:不吉利。
    青海:青海湖。
    啾啾:指鸣叫声。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行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3.走:奔跑。咸阳桥:在咸阳西南,横跨渭水的一座大桥。
    4.干:冲。
    5.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点行: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6.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右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8.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为二者都有穷兵黩武之举。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9.汉家:代指唐。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伸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1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13.比邻:近邻。
    14.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5.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赏析:
    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益频繁,连年的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幸,更给中原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本诗谴责了战争,是一首反战诗,诗人先描写了生离死别的悲愤、仓促,然后用问答的方式抨击了帝王穷兵黩武的行径,表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揭示出这种苦难的原因,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全诗叙事参差错落,描写激越深沉,语言自然清新,音调铿锵有力富于强烈的感染力。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部队改革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华山古诗篇二: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留言板留言大全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描写泰山的诗句    七、教学过程
    1、“五岳”,古代道家名山,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欣赏泰山图片并描绘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中部, 海拔为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作者简介
    指名介绍作者,补充要点。
    填空: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自称_________,后人称_______。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又由于他
能忧国忧民,被誉为_________,于诗仙_______齐名,世称_________。
心态的英文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巧对对联    二、诗歌内容
    结合注释,了解内容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
    夫:无实意,强调疑问语气
赞美家乡的歌词    齐鲁:齐鲁的广大区域
    青:山
    未了:不尽
    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它的青在齐鲁大地的广大区域都能看见。
    (2)、以第一联的理解方法步骤,让学生去完成二、三联。
    (3)、诗歌大意:
    出示:泰山到底是怎样的 面貌呢它的青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大自然将那神奇
和秀丽都集中于它。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阴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摇荡,眼角几乎都要裂开了,目送着入巢的归鸟。
    三、名句欣赏
    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得心潮澎湃,于是,他情不自禁产生了一个愿望,是什么愿望呢——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
    释义: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都显得矮小了。
    问题:诗人登上泰山了吗 没有,会当、终当
    这只是诗人当时产生的一个愿望
    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的泰山
    指名描绘,师总结
    四、体会每联的作用
    1)、首联:广阔、高
    2)、颔联:秀美、高(切割成两面)
    3)、颈联:高俊(云层)
    4)、尾联:想要爬上这座高俊的泰山,必将面对很多的困难。这一句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抱负,所以,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要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五、感悟 总结
    1、列举生活实例,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就像一座山,有些人在山顶,一览众山小,有些人在山腰,而有些人却在山脚。(引导学生要不怕困难,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2、人生也是如此,犹如一座高山,有些人在山脚徘徊,缺乏尝试的勇气,有些人爬了,但半途而废,而那些坚持不懈,用于吃苦的人,爬上了山顶,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所以,我们要有不怕困难,用于吃苦,并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上,只要你用于攀登,总有一天,大家都会一览众山小。
    联系班级口号“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带感情齐读诗歌,读出信心,读出雄心壮志。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八、教学总结
    这篇教学设计完成后,我将它作为我在今年郫县语文组校内赛课上讲的课文,总体来讲,学生反映还不错。学习完这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运用重点字词的讲解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二是如何让学生能自我感知、欣赏诗歌,掌握、运用技巧。
    总之,通过这堂赛课式地教学,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