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学习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文本,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
2背诵文本,感悟文本。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小朋友还记得吗?
我们上节课讲了什么故事呢?(五子登科、岳飞教子、严是爱,松是害、不死即可、温公警枕、孙权劝学)
(2)学习理解内容
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琢
义:做人做事的道
【译文】玉石从矿山里开采出来,不经过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为值钱的器皿。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人情、礼仪、道德,就不明白做人的道理。
为什么要持之以恒的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呢?因为“玉不琢,不成器”,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玉石产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步叫切磋,后两步叫琢磨。
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
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说是咱们俩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自己琢磨琢磨。
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不会做人。现代科学证明,越是高等动物,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动物生下来就要向父母学习生存技能和捕食御敌的本领。
不同种类动物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动物智慧等级越低,其本能性反应越强,学习的时间就越短,越是高等动物学习时间越长。人类有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加起来有十三年,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人必须接受十三年的基础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独立。
即使是美玉,也要下功夫雕琢。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孩子天资聪明,被人们誉为神童,但是很多神童长大后,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这是为什么呢?玉不琢
【伤仲永】
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一个文化人。他长到5岁了,还从未见过笔墨纸砚是个什么模样。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不免个个称奇。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作诗。小仲永不论什
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得到众人赞赏。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赏方仲永,连他父亲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对方仲永的父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这样一来,方仲永的父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而是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这样一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凭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再学习,方仲永作诗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铁杵磨成针》
可见,一个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后面。
师小结: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本课的学习就是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经验积累和学习,才能让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三字经》就告诉我们,你应该怎么开始着手学习。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东西。
《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师友,亲近良师益友;习礼仪,学习应对,学习礼貌,懂规矩。《三字经》告诉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来开始一个孩子的学习。
②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为:作为
【译文】做儿女的,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应该亲近、尊敬老师和友人,学习各种礼仪规范。
【为什么亲师友】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除了有良师以外,又该怎么去结交朋友?怎么能够到益友?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古人极其重视,极其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说一向认为朋友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想基础上,共同的道德追求的基础上,共同的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是超越血缘的。
【割席断交】
管宁和华歆xī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整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定睛一看,原是块黄金,
他就自言自语地说: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继续锄草。
什么?金子!在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的,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实在受不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了,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华歆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