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教学反思【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小编为您带来了5篇《《人之初》教学反思》,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人之初》教学反思 篇一
    《人之初》这一课精选了《三字经》的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断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所以本课的学习更应该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正因为本课的特殊性,教学时比较有特点的是新课导入环节,引导“周处自新”的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课文前两句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在
课堂结尾的拓展延伸环节,借用有趣的视频动画讲了“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并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
《人之初》教学反思 篇二
    《三字经》教学反思《三字经》是旧时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曾被列为蒙馆(古代一种简陋而原始的民办学校)教学用的课本。《三字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古代传统蒙学教材中流传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最优秀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历史学家周谷城说:“《三字经》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我校的校本教材《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这本书中,选用了8篇《三字经》的内容。如何教好这8篇课文,这是我本学期的工作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之一,中间讲了许多历史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根据《三字经》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之前,我曾有一个设想: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做人的道理。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每讲一课《三字经》都给学生讲了一至三四个故事。比如,我在教学“人之初,性本善……”时讲了两个故事:古代传说故事《周处除三害》和《唐伯虎学画画》。在教学“养不教,父之过……”时,讲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一个妈妈因宠爱孩子而不对孩子严格教育,从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在教学“玉不琢,不成器……”时,讲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和氏璧》和《师文拜师》。在教学“如囊萤,如映雪……”时,因为这两句三字经本身就是讲了四个历史名人的勤学故事,所以在教学中我就理所当然地讲了《车胤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苦读》、《朱买臣负薪》、《李密挂角苦读》这四个故事,使学生明白勤学使人成才的道理。在教学“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时,我就讲了祖茔和李泌的故事。
玉不琢    在教学“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时,我就讲了蔡文姬和谢道韫的故事。我讲得绘声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对《三字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我在教学中也不放松学生朗读的训练,我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进行读的训练,以达到熟读称颂的目标。
《人之初》教学反思 篇三
    《人之初》选自《三字经》,是学生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熟读成诵的内容,如何让他们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是我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比较有效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的拓展。教学导入时,我加入了一些《三字经》的介绍,让学生们对传统国学多一些了解。课堂结尾处,我出示了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课后阅读的兴趣。
    第二是文本的理解,我想,逐字逐句地讲解肯定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所以,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们先说,其他孩子补充修正,最后我再说。课堂上,孩子们的碰撞还是蛮有趣的。比如“苟不教,性乃迁”,真有孩子以为是小狗不叫,然后看到字又觉得纳闷,是轻松的氛围,让他有勇气提出了心中的想法。还有“幼不学,老何为?”班里古诗大王郝尚悦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他孩子理解这句也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