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
一、生字组词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聪明; 耻:以……为耻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记住; 厌:满足;
3.诲:教导、教诲; 倦:疲倦、厌倦。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喜爱、爱好; 求:追求。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过去、消逝; 斯:这、这个;
6.舍:停止。 昼:白天;
7.吾曰三省吾身 吾:我; 日:每天;
8.省:检查、反省; 身:自身。
古代文学常识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复习; 故:旧的、原来的;
10.知:得到、获得; 可:可以;
11.以:凭借……为师。 矣:了。
12.贤哉,回也! 贤:品德高尚; 哉:啊!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表示多;
14.行:行走; 必:一定;
15.焉:兼词,于此。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16.从:跟从、学习; 改:改正。
二、词语解释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
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白天黑夜地向前流去。
5.吾曰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7.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南宋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是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既是一部语录体思想集,又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学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求道以充实自己,然后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论语》涉及政治、文学、伦理道德等方面。其主要思想有“仁”、“礼”、“中庸”、“教化”、“治学”等。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仁”的含义十分丰富,其中心意思是“爱人”。 “礼”是政治伦理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中庸”是孔子的方法论。“教化”主张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治学”强调“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东周,是一部重要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类。词句古奥难懂。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四、主题与思想
《古人谈读书》主要讲述了两位古代学者孔子和颜回对于读书和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文章主题是探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强调了思考、实践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读书是为了求道,即追求真理和智慧。他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以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方法。孔子强调,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颜回则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读书方法。他认为,温故而知新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复习旧知识,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同时,颜回也强调了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它。
文章还提到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如自我反省、择善而从、改过自新等。这些方法和经验不仅适用于古代的读书学习,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人物形象描写与情节
《古人谈读书》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孔子和颜回。孔子被描绘为一个聪明、睿智、善于教
导的学者,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为人们树立了榜样。颜回则被描述为一个勤奋、谦虚、好学的青年,他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赢得了孔子的赞赏和肯定。
情节方面,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此外,文章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典故,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夫”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六、写作手法与技巧
《古人谈读书》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哲理性。其中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引用和化用经典。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经典名言和典故,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这些经典名言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让读者领略到了经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