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龙门石窟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使得很多资源被破坏,旅游环境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对龙门石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研究了其开凿历史,对龙门石窟的文化遗产珍贵性与稀缺性进行了分析,但是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环境都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一些旅游项目的介绍,对景区现在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升龙门石窟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出要建设一流的环境,对商业活动进行适当的控制,合理调节客流数量,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实现持续的优化管理模式,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希望可以为合理开发利用龙门石窟人文景观、改善景区的旅游环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龙门石窟;环境;利用;保护
1、绪论
1.1选题原因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在最近几年,中国的相关的机构十分重视环境管理,主要侧重于规范生产行业,比如制造业和采矿业等。另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对服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后果。一般情况下,服务业是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一种活动。服务业被更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交易最终不能落回到你的身上"。因此,服务业的涵盖范围很广,从餐饮服务到医院照顾甚至金融机构。
服务行业之所也能够收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涵盖范围很广,而且因为它本身对环境所产生的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影响。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讨论到影响环境质量的服务部门时,虽然影响不算很大,但是却以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发展,所以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其潜在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的介绍和其旅游业的发展,对其受到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旅游业给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
1.2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世界遗产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迅速。与此同时,我国世界遗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重开发轻保护,这就很容易导致世界遗产景区受到破坏。世界遗产是宝贵的资源和稀缺的资源,所以必须坚持"可
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对其进行保护式的开发。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在现在,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坚实,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景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清等问题。对待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允许其继续发展,那么我国的世界遗产景区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促进我国的世界遗产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上述提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做到:优先保护管理,然后开发利用,还要突出我国文化的建设重要意义,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标与标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文化遗产的开发必须要依照一个合理的计划,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满足本地游览和科学用途的概念进行工作,一定要尽其所能保护世界遗产景区的环境,只有依照这样的方式,将其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才能无限期地保存和利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其超过1500年多年的历史中,受到古往今来的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进入后现代,由于外国人对龙门石窟的介绍,在国内外都有了非常良
好的声誉。建国后的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景区旅游也在龙门石窟有了更为蓬勃的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来,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但是,相对较快发展的龙门石窟旅游,在保护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龙门石窟现在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作为前提,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保护为主要目的,更有针对性地、有目标性和有系统性地对龙门石窟进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3研究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发展,中国各地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在发展的同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给风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制约,对于风景区的保护应该得足够的重视。龙门石窟作为国家级的5A景区,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得到更好的资源保护,不能进行合理的开发,那么在今后的求得长远的发展那是不可能的。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可以得到,如果没有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合理保护,就会使得风景名胜区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即使取得的成果也最终会丢失。龙门石窟风景区是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资源开发与保护没有得到重视,使得风景秀丽的损坏更为严重,
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仍然是非常薄弱。只有科学工作长远发展的风景区规划出龙门石窟保护区的资源,才可以正确地响应和处理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旅游与环境影响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更多的国家级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风景区提供相关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作为借鉴。
2、龙门石窟概况
2.1龙门石窟介绍
龙门石窟位于我国河南省的洛阳市郊区。它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著名的文化遗产景点,集聚的佛像非常神圣。龙门石窟是在北魏时期正式开凿,这个时期也是统治重心由塞北向中原逐渐转移的时期。随后的时期,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对其进行了长达千余年的开凿,逐步形成了长达一公里长的规模,大大小小的洞窟共有2300余个,庞大的石窟中各种各样的佛像有十万余尊。因为龙门石窟本身的深远影响,加上历朝的皇帝和文人学者都喜欢在这里挥毫著文,在这里有2800余块的石碑。在1961年,通过国务院的研究决定,将龙门石窟作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保护对象。1982年,由国务院确定其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2000年,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其成为风景秀丽的国家文明区。2007年,龙
门石窟成为国家级5A景区。
到了2012年底,龙门石窟区游客人数超过200万,累积收入突破亿元。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旅游经济发展的龙门石窟,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河南省先后赢得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先进文化产业等多项殊荣。到目前为止,龙门石窟将打造国内外著名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作为重点,优先发展龙门石窟文化景观的同时,积极利用广泛的自然景观中,大力发展旨在将其建设成为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度假村基地等一体化的综合旅游区。
2.2龙门石窟开凿历史
龙门石窟的开凿不仅是为了满足佛教在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与当时统治者职权范围内对保佑王朝统治者的心理需求有关。尤其是武则天统治的唐代年间,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佛教的高度的一致性,这也使得佛像在中国达到发展的一个高潮和鼎盛时期。此外,洛阳龙门峡谷位于其位置附近的资本使得刻佛石窟成为可能。当然,在龙门石窟进行开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经历逐渐衰亡的时代。
根据龙门石窟洞石刻的内容和风格,可以将其雕刻的历史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五世纪的八十年代到六世纪的二十年代,中间经历的四十年;第二阶段到六世纪的五十年代,前后历时二十余年;第三阶段到七世纪的十年代,历时近七十余年;第四阶段到七世纪的五十年代,中间历经四十余年;第五阶段到八世纪初,中间历时近五十余年;第六阶段到八世纪的五十年代,历时五十余年;第七阶段到八世纪的九十年代,前后历时四十年。在这其中的第一、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是开凿的全盛期;第三阶段开凿的过渡时期;第二和第七阶段是开凿的衰亡时期。
3、旅游对龙门石窟环境的直接影响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更是有了空前的进步,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得我国的旅游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独特和非常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但如今,很多地方的开发和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存在太多的不足之处,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其自然保护的价值,导致相当多的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口号下被改变的面目全非,完全失去其古古香的味道。比如龙门石窟的管理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电影电视生产单位到这里,
在没有进行合理全面的计划情况下就建造了中华龙宫和环幂城等景点,这些现代建筑的严重影响龙门石窟的整体原始生态景观。在2000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管理人员又不得不将这些建筑拆除。但是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建造了东山宾馆等建筑,使得风景区的欣赏性再一次受到干扰。
另外一方面,龙门石窟的管理者为了创建"水上龙门"的景观,在1992年设计和施工橡胶坝在伊河下游地区,主要用来截断河流,形成人工湖。虽然橡胶坝被修造之后,更多的带来了宁静和迷人的景观,空气也更加清新湿润,但石窟的岩体不太适应潮湿环境,使得许多雕刻的石像的表面岩层逐渐脱落,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洞穴地区新成立的潮湿条件并不适合。2001年,为进一步增加龙门石窟景区水域面积,管理者创建了一个投资在2000万的第二橡胶坝,大坝建成之后风景区已经存在了超过46万平方米的湖,使得环境变得更加湿润,相比而言石窟雕刻的石像有了进一步的侵蚀。
4龙门石窟旅游利用中保护现状
4.1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1.1龙门石窟自然环境
龙门石窟是河南省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相距洛阳市区12.5公里。在龙门峡谷东西两面的山崖上主要是龙门石窟的大部分雕像。龙门峡谷因为本身的对称性,峡谷的中间有慢慢的伊水流淌,眺望龙门峡谷,就像是一道门阙,因此也被称之为伊阙。自古以来,龙门峡谷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看来洛阳是中原的重镇,同时龙门又是洛阳的重点。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促进佛法将龙门峡谷作为选为理想的石窟场所。距离北魏开凿龙门石窟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余年以上。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文化在全盛时期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和佛教雕像艺术。龙门石窟使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代佛教信仰的深度,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佛教文化和雕塑艺术博大精深。
龙门峡与秦岭山错综复杂却又一脉相连,从西部到东部绵延数里,由于伊水是龙门峡谷中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在数千年的流动中,龙门峡被拆分成两个部分。龙门峡谷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有风沙,夏天炎热多暴雨,秋天较凉爽光照较充足,冬天干燥降水少。每年在6月下旬至9月初,龙门峡谷进入雨季,从10月上旬到次年五月上旬,龙门峡进入旱季。本地7月气温,最高44摄氏度,最低1月气温,最低可达零下二十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无霜期211天。伊水的流量也非常不稳,通常在雨季超过全年流量的60%以
上,所以在暴雨过后会出现水淹龙门的情况出现。在伊河的两岸有很多泉眼,平均水面高度2米以上。泉水温度是24-25之间,流动全年稳定。龙门峡谷虽然气候环境还不错,在历史上也有广阔的森林所覆盖,但由于已经接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原始的植被损坏也比较严重,因此现有的森林主要是由人工培育而成的。由于龙门石窟以其自身独特的天然环境需要和特殊相结合,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4.1.2龙门石窟保护现状
1999年,洛阳市对其拨款2亿人民币,主要是对龙门石窟的周围环境进行整体的改造。2009年,龙门石窟的管理者对石窟、碑刻、香山寺院、白居易墓园等景区进行了大型的维修和保护,龙门石窟整体上得到了更好地保护。西山石窟的古阳洞和宾阳洞、莲花洞和奉先寺洞和万佛洞、药方洞;东山石窟的看经寺、大万五佛洞;魏唐碑刻的空门二十品碑刻、伊阙石窟碑刻;龙门东峡谷的香山寺;龙门琵琶峰上的白居易墓园得到了更为重点的保护,文化遗产资源整体面临相对比较完整。但是一些较小的洞穴和大量的铭文,只是用围栏围住,实施简单隔离,保护结果不是很好。
4.1.3龙门石窟破坏原因
龙门石窟被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五个原因,但是重要的是,第一些自然原因,第二个是出于政治原因,第三个是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是毁佛灭法,五是盗窃文物。对龙门石窟的破坏性影响自然因素是无法避免也是逐渐出现的,但是政治因素,旅游业发展,毁佛灭法和文物盗窃的破坏性影响是很严重的,也是有意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