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
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由于课余体育训练是一种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教学因素很强。一般讲,训练中既有教学因素,教学中又有训练因素,特别是在中小学启蒙训练中教学和训练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实现的。因此,除了要正确运用体育教学的各种教法和学法外,还要根据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广泛采用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训练法等多种方法。随着体育运动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一些新方法还将产生。
一、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它广泛用于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掌握、改进和提高技术、战术,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由于重复训练的每次重复练习负荷强度较大,并不断强化刺激的“痕迹”,因此既有利于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能力,促进身体发展,又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动作技术定型和熟练地运用技术。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基本因素有:负荷数量;负荷强度;负荷持续时间(反复练习次数与组数);间隙时间等。
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重复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
(一)明确目的,正确规定练习的负荷
一般说,重复训练法运用于技术训练时,要严格按照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在重复练习时,要不断提出改进技术的要求和纠正练习时出现的错误;重复训练法运用于身体训练时;在练习和数量和负荷的强度上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应尽量选用简单而有实效,或学生基本掌握了的手段,保证练习的准确性,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二)根据项目的特点,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
在周期性项目中,如短跑运用此法主要发展速度素质,中长跑则发展速度耐力;在非周期项目中,如跳高、体操等项目采用此法,除了巩固、提高技术外,还可以发展力量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等。
(三)采用有效的教法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重复训练法练习条件相对固定,比较单调,而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练员应结合运用游戏、比赛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它广泛运用于技术与战术训练、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中。
(一)由于持续训练法的练习时间相对较长,负荷量较大,因此强度不能太大。为了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主要是降低强度、延长练习时间,或者适当提高强度,缩短一些练习时间来达到训练目标。
(二)根据训练的不同时期,正确地运用持续训练法
在准备期为发展和保持学生的一般耐力水平,可逐步提高练习的强度到中等水平;在比赛期,采用小强度可作为积极性恢复手段,采用中等偏大的强度则可保持必要的耐力水平。
三、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循环训练法的构成因素有:练习内容及循环顺序、每站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站与站每次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站的数量和循环的次数。根据训练,内容的安排,可以采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如耐力循环、力量循环、速度循环、速度力量循环、协调循环等。因此,这种方法既可用于身体训练,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素质,也可用于技术和战术训练。另外,由于循环训练法每站都有先确定的练习的内容、要求和负荷参数,并能结合其他训练方法形成不同的循环训练方案,因此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练习兴趣,有助于推迟疲劳的产生。
循环练习的基本形式:
①流水式,即一站连一站的练习。其特点是练习站较多,循环一周时间长。
②轮换式,即将全队成员分成若干组,各组在同一时间内练习同一内容(或在同一个练习站练习),按规定时间一组一组的轮换。其特点是设的站比较少,练习一周时间比较短。
③分配式,即设立很多个练习站,多达十几个,然后按运动员具体情况分配每个运动员练习某项内容和做若干次。其特点是设的站多,因而用的教具多。
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循环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
(一)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
由于练习是连续进行的;因此练习的内容应是学生已基本掌握,并有目的地突出重点。内容顺序应根据练习对各器官系统和肌肉用力部位的不同要求而交替安排,并注意与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练习相互交替。站的数量一般7~10个为宜。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
负荷的安排要从每站练习的数量、强度、间歇时间、循环次数等全面考虑。每站的负荷一般以学生所能承担最大负荷的1/3~1/2。循环一周的时间约
5~20min,各站之间间歇一般可以15~20S。休息方式一般为中或轻度的积极性休息。练习过程中对负荷的调节,要从构成循环训练的因素着手。
(三)严格要求练习的规格和质量
进行循环训练时,学生往往容易注意完成的数量,忽视练习的质量。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方面的要求。
五、竞赛训练法
竞赛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在运动训练中,竞赛是训练的一种手段;也是检查训练效果的有效方法,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术和战术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训练水平,而且对培养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和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战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训练目标,在运动训练中,常用的竞赛训练法有:游戏性竞赛、训练性竞赛、身体素质竞赛、测验性竞赛和适应性竞赛等。
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竞赛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
(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在竞赛训练中,通常是易激发情绪与兴趣,能量消耗多,而且较难控制和调节练习中的负荷。因此,在采用此法时,要根据专项训练的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竞赛内容和形式,并注意防止因比赛负荷过大,而影响训练目标和内容的完成。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竞赛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情绪较高,竭力争取战胜对方,因此经常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教练员要及时引导和教育,提高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优良体育作风。
(三)要注意适当的时机一般说,在运动技能尚未形成之前和疲劳时,不宜采用竞赛法,以免影响刚刚形成而尚未巩固的动作技术。同时可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竞赛中,教练员既要注意引导运动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要秉公执法,严格执行比赛规则,纠正违规行为。
六、变换训练法
所谓变换练习条件包括:练习的环境、练习的负荷(速度、负重量、距离、时间)、练习的动作组合等。变换训练可使运动员获得多种运动感觉,提高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还能消除由于长时间固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练习时所产生的枯燥厌烦情绪,从而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和推迟疲劳的出现。
构成变换训练法的基本因素有:负荷数据因素;动作技术要素因素(如练习速度、幅度、速率等);练习条件因素;练习环境因素等。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变换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
(一)明确变换条件的目的和具体任务变换练习的各种条件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和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的组合、练习的环境和条件等。例如,在技术训练中,当学生由于心理的紧张而影响到掌握运动技术时,可变换练习的环境,或采用转移性练习等手段,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
(二)变换条件应有助于技术、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各种练习条件的变换,一般应在训练计划中预先确定,循序渐进,不能骤然突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巩固和提高技术、技能。
(三)掌握好时机矫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在技术、战术训练中,采用变换训练法达到训练目的后,应及时恢复到正常情况下的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以避免由于变换条件训练形成的与比赛的正式要求不相适应的动力定型。
七、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又称连续训练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无间歇的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发展有氧耐力,如较长时间的按一定的强度连续跑、游泳等。在非周期性项目中,常用于巩固和提高技术及发展专门耐力,如排球连续垫球或连续做多次滚翻救球、乒乓球的连续推挡练习等。构成持续训练法的基本因素有:负荷数量顶荷强度和持续时间。持续训练法可分为持续耐力法、交替法和法特莱克法3种。
持续耐力法是指在有氧范围内,以接近相同的速度和负荷强度,并完全根据练习的目的来确定持续时间的一种耐力训练法。
交替法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有计划地变化速度,在某个阶段以很高的强度进行练习,使机体内短暂地获得氧债,在下一个阶段又降低强度,重新获得补偿的一种耐力训练法。
法特莱克是瑞典语,含义是:“速度游戏”。此法是瑞典的斯堪的那维亚人经常采用的一种越野跑的方法。它是指练习者根据野外的不同地形,以适应地萨的速度,由小到大地任意选择距离和负荷强度,发展有氧和无氧耐力以及专门性耐
学校体育力的方法。其特点是强调心理方面的负荷分配,以趣味盎然的游戏形式进行练习,并要求运动员有一
定的自我监督能力,具有高度训练的自觉性。因此,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很适合青少年的兴趣特点,不仅发展了他们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又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感,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上述各种训练方法是课余体育训练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们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实践中应根据训练目标、对象水平、项目特点、季节气候及场地设备条件等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综合运用。同时,随着运动训练的不断发展,新的训练方法还会层出不穷。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1、业余性
2、基础性
3、相对系统性
4、亚极限负荷
5、符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