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我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综述
刘晓焕  余道明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摘要: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进行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该研究通过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影响因素、对策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划分比较,将学者们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整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综述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传人,是中国的栋梁,他们肩负着打造蓝图、建设国家的使命,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在2011年第六次全国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学校体育
结果中显示,我国7-18岁年龄组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持续呈现增长的趋势,在肺活量、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止住了下滑的趋势,但是在体质状况上面仍然不容乐观,还是在低水平徘徊。课外体育锻炼作为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培养、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研究通过对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研究的主要期刊中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整理,归纳分析学者们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后期发展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学术线索。
一、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状况
学者们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状况研究主要有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认知,参见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以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几个方面。
(一)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特征
学生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众多,所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也各不相同。学者们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中指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人对多,集中在早晨课前和晚上6-7点钟,参加锻炼的频度比例最高的是每周1-2次,其次是每周参加3次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参加课外体
育锻炼,但是没有规律性,而且锻炼的时间间隔长,没有达到应有的锻炼价值。通过学者们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等方面的梳理发现,小学与初中的学生在学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是固定的,而高中生在校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得不到保障;而学生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安排更没有规律,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通常在半小时和一小时之间最对,而且锻炼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学生只是感觉良好,疲劳感甚少。
(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有的学者认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存在课外体育锻炼的单一性、教学任务的随意性、组织模式的自发性等问题,从构建课外体育锻炼模式的必要性进行重点阐述,认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前提、有利于学校组织的管理,将体育俱乐部作为主要的模式,论述学生参加体育课俱乐部的作用。也有的学者通过对部分高校专家和部分中学校长,体育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大多数专家和学校领导认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应是学校有组织地安排课表进行分项式辅导,并改变以往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体育教学体制,在基本方式上应开展各种有趣的体育锻炼形式,把地域性、传统体育的一些活动引进学校体育,开展以游戏为基本内容的一些趣味性体育锻炼,同时,加强学校运动队训练和竞赛。(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学者们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中,针对在校内的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主要以学校开展的项目为主,尤其是课间操进行的项目安排,排在第一位的是跑操,其次是球类项目,而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是球类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等、其它例如跳绳、骑自行车、爬山等、游泳、田径类包括走、跑、跳、投等、体操类包括徒手操、技巧、攀爬等、武术等,且各年级又有所不同,但球类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从学者们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区域的学生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不同省市的环境、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异,也影响着其地方体育项目的开展,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特征。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者们对影响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大多数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
(一)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通过学者们从主观因素分析影响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学生可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多少,尤其是关系到自己喜欢的项目;男生女生的性别差异;中小学生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等。
根据学者们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分析,笔者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分析,比如:动机、态度、目的等等,缺乏对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探究,没有对影响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进行更多方面的探究。(二)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从客观因素分析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者们从学校、家长、社会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认为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设施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硬件设施齐全,是教师进行授课和学生
下转(第184页)
184
三、新媒体与云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心理层面)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接受和学习新事物比较快的体,自然对新媒体技术有心理向往,同时,新也能够满足大学生突显个性的心理需求,展现自我的需要。如运动等可以每天观察自己的运动步数在好友中排名,这也是一种展示自我的需求。另外缓解心理压力(如学习中的压力、生活中的压力、情感上的压力等)、调节情绪(如宿舍关系紧张、心理失衡等)等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可将受众度比较高的新媒体参与到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中。一是借助各类运动APP 的记录和排名功能,结合人的相互比较心理,以一定时间的排名变化情况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二是通过新媒体技术了解平时不爱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不爱参与运动的因素,并为他们制定特殊的运动需求和计划;三是将新媒体技术和缓解压力相结合,如一些简单放松的小程序和运动相结合,满足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运动缓解学习和生活中压力的需要。
四、新媒体与云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其他层面)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之外,还
存在其他的因素。如满足课程的需要,部分体育课程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课程考核,也如部分学院把学生晨练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硬性标准。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体育训练动机。一是把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体
育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真正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习、课外复习,实现技能巩固学习,并运用运动APP 作为量化考核的标准;二
是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校校风建设中,鼓励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并重视对活动的宣传,如可以组织通过视频平台对比赛活动做解说直播等;开展校园年度体育人物评选,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自己的锻炼过程,设置奖励制度,以奖促练。
综上所述,新媒体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激发的形式和途径有很多种,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愿是前提,发现、匹配、运用新媒体技术激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是工作过程也是亮点,实现广大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是最终目的。同时,新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适时、适量,合理运用,预防副作用大于实质意义,探寻从本质上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真正实现从被动锻炼到主动锻炼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清.新时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36(10):103–105.
[2]王一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8(50):82–86.
[3]王长宏.浅谈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不足的改善途径[J].科技资讯,2018(25):235、239.
[4]代向伟.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0,5(39):141–146.
[5]高凯.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25(10):83–85.
[6]郝士凤.运动APP 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20,31(10):90–92.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还有的学者认为,家长的支持程度决定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时间、频率等。也有学者表明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少认知:一是担心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二是担心学生的安全,任课老师对学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质水平。
通过对学者们的观点加以描述和比较后发现,学者们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忽略了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体育熏陶,缺少家庭方面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研究。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对策
应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种种影响因素,学者们提出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有:(1)首先是教育部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真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用行政的手段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2)全体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提高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加大对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3)转变观念,学校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度,提升学校体育锻炼的氛围;(4)完善管理体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有关法规;(5)学校增加运动项目,关注男女生的差异;(6)加强课堂实效,用“课课练”提高体育课实效;(7)提升家长的认识程度。综上所述,学者们针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出的方针策略以学校管理、教师素质等上层的建筑为主,分析学生自身的影响较少,没有准对学生个体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建议,在家长方面、社会方面的建议也是极少。
四、结语
通过对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分析的研究,本文认为对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接下来的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尤其是男生女生的差异。在研究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中,将男生女生分开来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
(2)与时俱进,抓住当今社会体育的热点。在政府的号召下,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身体素质更是格外的受到关注,随着体育中考分数增加、体教融合等政策实施,都在推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应该与此
类政策相结合,分析政策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参加锻炼的情况。(3)从管理入手,分析由上到下的实施情况。从学校、班级、家庭等多个方向调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从学生校内、校外进行锻炼的情况来到突破口,对管理和组织提出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章建成,
张绍礼,罗炯,周成林,平杰,周里,吕万刚,唐炎,殷恒婵,金亚虹,雷震,陶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2]罗炯,
唐炎,公立政.西南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妨碍因素研究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1):80–86.
[3]赵智鹏.论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实施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4):138–139.
[4].浅析高考体育生过度训练的原因与对策[J].田径,2018(10):18–19.
上接(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