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55/jki.2095-2813.2004-5110-2004
小学体育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合理运用①
刘权炜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25000)
摘要: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是判断一节体育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在建国初期,我国全方面学习“苏联”模式,引用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体育课密度原理与测算方法,从此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对运动密度的定义和测算方法也进行了研究。小学生水平阶段差异性较大,体育教师需要合理设置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锻炼好身体。
关键词:小学  体育课  运动密度  运动强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1)01(c)-0071-03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Sports Density and Intensity in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LIU Quanwei
(Suzhou Industrial Park No.2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25000  China) Abstract: Exercise density and exercise intensity are important indexes to judg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ports clas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all-round learned model of "Soviet Union" and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density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yllabu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ince then, many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began to study the def ini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 of exercise density.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stag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need to set up sports density and intensity reasonably, so that students can exercise well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xercise density; Exercise intensity
1  运动密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运动密度”,引用季浏教授提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涉及到强度和密度,他指出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运动强度往往用每分钟心率来表示。
我国专家学者关于定义“运动密度”有多种,它的历程主要分为“体育课密度”“一般密度”“运动密度”“一般
密度”“专项密度”,“体育课密度”的概念定义比较笼统,而“一般密度”“运动密度”“一般密度”“专项密度”对于体育课中运动密度区分更加细化。
苏坚贞等学者在《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概念探析》一文中对季浏教授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密度”的测算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运动密度有2种测量方法。第一是“运动密度=(体育课实际上课总时间-全班学生停顿时间)/体育课实际上课总时间× 100%”。它将课中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顿”下来听其讲解、动作示范、提出要求、分配练习任务、讲评、小结等时间作为“全班学生停顿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求个别学生或其中某一组停顿下来对其进行指导,其他学生继续练习,这段时间不计为“停顿”时间。第二是“运动密度=全班学生总的移动时间/体育课实际上课总时间×100%”,移动时间的确定不能以
①作者简介:刘权炜(1986—),男,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
学生个体的身体活动来判断,而是以学生集体的身体活动来确定。
至于期间有专家学者提出了“练习密度”和“教学密度”,以及季浏教授提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的“运动密度”,它们与“体育课密度”“一般密度”和“运动密度”及“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等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别是学生在课中运动时间的涵盖的内容界定不一样。笔者认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密度”的2种测算方法与“一般密度”和“运动密度”(“专项密度”)的测算方法相同。
2  运动强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运动强度来源于物理学的“强度”,它是运动相交叉领域衍生出一个词。
运动强度有4种分类:第一种是按平均速度(v)进行的运动强度分类,“P=W/T=(F×D)/T=F×V”;第二种是按活动时能耗量与基础代谢比率(即相对代谢率-RMR)来划分运动强度,“运动强度(RMR)=运动时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第三种是按运动时的吸氧量与安静时吸氧量的比率(梅脱-MET)来划分运动强度。第四种是按运动时吸氧量占本人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VO2max)进行运动强度分类。
以上4种运动强度的测算方法是国际公认的方法。为了在运动中能够快速、有效地测量运动强度,在体育中常运用心率的测算方法来评定运动强度,即MVPA的计算公式是“[(220-年龄)-安静心率]×(40%~59%)+安静心率”。
3  小学体育课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合理运用3.1 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合理范围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提出了一些范围。毛振明等学者在2001年版《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教材》中提出全课练习密度要求达到35%以上,基本部分练习密度达到25%以上。周登嵩等学者在2004年版《学校体育学》中提出教学过程中练习密度一般控制在45%左右。季浏教授提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认为儿童、青少年学生持续运动的时间要占一堂课总时间的75%左右,平均的运动心率达到140~160次/min。
3.2 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合理运用
从以上专家提出关于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范围来看,基本上处于合理范围内,但是从单独一节体育课来看,既要达到运动密度又要达到运动强度(参考季浏教授提出的运动密度在75%左右,运动强度达到140~160次/min(平均的运动心率)),这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不常见。在常规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一般通过学生练习的次数和运动之后呼吸的频率来大体判定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笔者认为在常规的体育课中,可以将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进行互补设置。根据水平段、课时段、学习能力程度、活动形式等不同设置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
3.2.1 不同水平段的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设置
结合学生水平段和身心特点,认为小学生在不同水平段,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设置应不同。水平一阶段的体育课堂以运动强度为辅,运动密度为主;水平二阶段的体育课堂以运动强度为主/辅,运动密度为辅/主;水平三阶段的体育课堂以运动强度为主,运动密度为辅。
3.2.2 不同课时阶段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设置
学校体育从一个单元计划的设定来看,一个运动技能的学习基本上安排5~6个课时,每个课时段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也不同。课时一和课时二主要是学习技能动作的动作要领和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该阶段学
习技能动作的密度不高,所以可以增加一些运动强度的练习。课时三和课时四主要是改进和提高技能动作,该阶段的运动密度较高。课时五和课时六主要是巩固技能动作和技能动作考核,该阶段的运动运动不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运动强度的练习,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是以巩固技能动作为主,所以这个阶段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是因学生而异。
3.2.3 不同学习能力程度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设置
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上,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也不同。如投掷项目,虽然男、女生的达标标准不一样,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差异性比较大。如韵律操,它对协调性、灵敏性的要求较高。男、女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差异性也比较大。因此,对于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体育课堂内容的安排以运动强度为主,运动密度为辅;对于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体育课堂内容的安排以运动强度为辅,运动密度为主。
3.2.4 不同活动形式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设置
体育课上,常运用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上课练习的兴趣,比如个人的练习、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小组之间练习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学生可能参与的程度不一样,那么课堂预设的目标效果就不一样。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人的练习、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和小组之间练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程度是逐渐递增,体育教师可以将个人练习为主的项目以运动强度为辅,运动密度为
主来进行设置,而将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小组之间练习的项目以运动强度为主,运动密度为辅来设置。
体育课可以根据以上不同的水平段、不同的课时段、不同的学习能力程度和不同活动形式(个人的练习、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小组之间练习)来设置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球类、武术、操类、跑、跳、投等)来设置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
在每一节的常规体育课堂中,既要实现运动强度,又要达到运动密度,是每一位一线体育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这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将每一节常规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进行合理的设置,以保证学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当然在课堂中追求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同时,还需要检查学生运动技能的达标情况,以及关注学生的课堂安全。
参考文献
[1] 季浏.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
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12-22. [2] 苏坚贞,季浏.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
密度”概念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5): 406-416.
[3] 邓亮亮.新乡市城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现
状调查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9.
[4] 叶永新.小学体育课运动密度对学生技能掌握能力
的分析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4):73,85. [5] 袁杨.小学体育课初级三路长拳情境教学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6] 陈昌梅.提高小学体育课短跑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J].田径,2020(4):3-4.
(上接70页)
得学生因太多或者太少的体育练习内容而产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增加对于体育学习的热爱度,主动参加一些像运动会、马拉松等体育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慢慢接受体育学习,启发职业学生的体育思维学习,为将来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4]。
3.3 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加强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并将此重视起来,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
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终身体育运动的优势所在,会给个人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以此来逐渐培养终身体育意识[5-6]。
4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方法探讨,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客观选择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又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这需要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等的共同努力,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学生的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兴趣教学的培养,端正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实现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的长足发展。参考文献
[1] 李朝阳.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
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88-89.
[2] 杨明武.新课改背景的职业体育教学创新对策研究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42.
[3] 杨宇婴.高职院校篮球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J].
湖北农机化,2019(24):26.
[4] 李红军.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选
择与运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0(4):30,32.
[5] 张强峰.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 刘倩.分层合作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实验
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