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学校体育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
一、古代学校体育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
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 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
了较大发展.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
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
1、1840年战争以后,随着“办洋务”,“兴西学",近代体育运动传入洋务学堂,进入中国。我国学校中最初出现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是从洋务学堂开始的,这表明洋务运动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便也偃旗息鼓。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他们主张费八股、科举,办西学,兴办新式学堂,初步设想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开提出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者并重。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儿童少年的身体养护,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改良派的体育思想与主张,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都起到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
3、随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推行新政。其中对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大办西学,并于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但没有付诸实行;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3学时/周、中学2学时/周)。这一学制,结束了我国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至此,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初现倪端。
4、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修改,于1912、1913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一直实施到1921年。新学制执行后,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近代学校体育普遍实施,使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开始起步.在这期间,特别使“五四”时期,各种体育观和体育思想相继显现,如1917年在《新青年》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者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一些《随感录》以及鲁迅、蔡元培、徐一冰等的文章,对军国民主义体育、国粹体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些对学校体育的改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体育在我国的没落。《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制定的,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6、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当时教学方法也得到探索和方法,如当时较为流行的教学法有“三短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
7、1915年以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的相继创设,标志着我国体育师资的培养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8、1927年后,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即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影响.“9*18”事变后,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在体育救国的呼声中兴起。这一思想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民众抗日救亡、复兴民族的愿望,又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军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体育思想成为当时特别是抗战时期的理论基础。二者共同影响本时期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9、国民政府一度为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颁布了一些学校体育的规章和措施,使学校体育开始比较有系统和规律的发展。如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课程标准》;翌年11月 公布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规定各级学校体育课均为必修课等。与此同时,教育部还聘请了国内部分专家编辑出版了24册《体育教授细目》,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以后又组织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但是,由于当时的时政和条件,以上种种举措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10、与此同时,苏区和解放区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如当时的列宁小学、苏维埃大学以及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都开设了体育课。1941年延安大学成立了体育系,培养了大批体育干部,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学校体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模仿建构阶段
1、新中国建立之始,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1950年和1951年曾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示。
2、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健康状况的决定》,强调了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强壮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将学校体育的改革纳入了议事日程。
3、1952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学校体育处,各省区市相继设立体育机构,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组织保证。
4、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止都必修体育课,每周2学时”。
5、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查办法的通知》,又指出体育课是中学课程的一科,其成绩与其他各科成绩相同,按一门学科计算。
6、为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进行介绍;1956年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并在全国统一实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7、为了推动我国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国家体委于1954年在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了《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并要其初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少年级标准,高中毕业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这一制度的推行,对宣传我国体育目的的意义,增进学生的健康,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积极的作用.
8、为了培养体育师资,于1952年创办了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此后,先后共成立6所体育学院,创办了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业余进修,提高了体育师资质量。
总之,学校体育在建国后短短几年间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在“"的影响下,教育战线也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曾出现劳动代替体育,盲目追求指标,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违背了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加上自1960年起的三年经济困难,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被迫减少甚至停止,学生体制普遍下降。但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采取措施,使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重新步入正轨。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建设、各项体育工作的措施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如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本次教材第一次将教材内容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要,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学校体育在恢复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学校体育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遭到了空前的破坏,17年的体育成就被否定,学校体育基本上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2000)—-第一次改革创新阶段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在方针、路线和政策、组织上进行拨乱反正,使学校体育逐渐恢复,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
1、1979年5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在思想上完全拨乱反正,工作上指明了方向,是学校体育在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惯犯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和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