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
1.1940年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体操传入中国。
  2.1903年中国清政府正式把体操科引入学堂,当时的课程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
  3.1923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4.1956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
  5.学校体育学的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
  6.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
    一,社会需要;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三,学校体育的功能。
  7.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二,掌握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三,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四,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8.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9.学校体育学的概念:
    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10.体育教学的基本含义:
      一、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和课程标准安排进行的;
      二、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三、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四、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11.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共同点:(1).都要遵循认识过程的规律;(2).都是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构成的;(3).都要符合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1).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2).身体要承受一定负荷;(3).教学组织的多变性;
  12.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怎样培养血神的兴趣:
    一、教材的选择符合学生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符合全体学生;
  14.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
    五、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15.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程序。
  16.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17.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18.六个水平等级:
    水平一:小学一、二年级;
    水平二:小学三、四年级;
    水平三:小学五、六年级;
    水平四:初一至初三;
    水平五:高一至高三;
    水平六:发展性阶段水平;
  19.体育教学原则:
      是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应,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20.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原则:
      一、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1)、概念: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
    (2)、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人体统一性的要求;实现体育多种功能的需要。
    (3)、教学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要注意均衡性;  注意体育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1)、概念: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便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
    (2)依据:由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  是消除疲劳、恢复机体工作能力和增强体质的需要;
    (3)教学要求: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  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  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安全性原则:
    (1)、概念:指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学生受伤事故的发生。
    (2)、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3)、教学要求:加强思想教育;  在上体育课时强调穿适宜的服装;  要充分做好准备运动;  组织工作要周密;  注意保护与帮助
  21.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指在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各种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及方法的总称。
  22.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性、健身性、实践性、综合性
  2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课程,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在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健康为主线。
  2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5.教材的选择应注意:
      一、教材的选择要有多样性;  二、教材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学习
  26.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27.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
      一.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法:
        (1).语言法:是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a.讲解的方式: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提问式、联系式
        b.体育教学中讲解的要求:讲解目的要明确并具有教育性;  讲解要生动形象、简明易懂;  讲解要富有启发性;  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  注意精讲多练;
        (2).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教学方法。
        a.动作示范:
        主要形式: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镜面示范、完整示范、局部示范、常速示范、慢速示范、静止示范
        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的要求: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示范要正确、熟练并具有感染力;  示范的位置要利于学生观察;  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3).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的、连续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a.优点:使学生完整的掌握动作,不至于破坏动作的内部结构和产生动作脱节。
          b.缺点:不易较快的掌握动作中较为复杂的要素和环节。
          c.运用条件:
          技术简单的动作或基本掌握了的动作;
          动作技术复杂却又无法进行分解教学的动作; 
          对动作分解教学后又连接起来完整掌握。
          d.注意事项:
          对于较简单的动作,教师讲解、示范后即可让学生完整的进行练习;
          对于较复杂的动作教学,为降低教学难度,可采用以下几种做法:突出重点;  简单化动作要求;  采用各种铺助和诱导性练习
        (4).分解法: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合理的分成几个部分(或段落),按部分逐次进
行学习,最后达到全部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
          a.分解法的形式:单纯分解、递进分解、顺进分解、逆进分解
          b.运用分解法的注意事项:对动作技术分解时,要考虑其内部联系,使部分的划分不致改变动作的结构;  使学生明白所学的每一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及作用,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感;  分解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要与完整法相结合运用。
        (5).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选择有效手段预防或及时纠正错误的方法。
          a.常见的错误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错误原因                              矫正方法
          动机不足,目的不明              动机激励法
          要领不清,方法不当              强化概念法
          心理障碍,畏惧练习              转移练习法
          身体素质差,能力低              发展身体素质法
          环境不好,条件不好              加强组织教学
          教材不合适,教法不恰当        钻研教材内容
          b.运用要求:要对症下药;  抓住主要矛盾;  教师要耐心,细心;
        二.体育教学中的动作练习法:
        (1).重复法:
          a.练习形式:单一重复练习法、连续重复练习法、间歇重复练习法
          b.运用重复练习法的注意事项:
              根据锻炼时的实际情况,选择重复练习的内容和时间;
              根据发展体能的任务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确定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强度、间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