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从社会建构论角度解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北华大学 黄嘉宁
摘要:由于生理、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人在文化中有显著的差别。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差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社会建构论为出发点,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并力图说明其成因。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文化上的要求。不同文化要有不同特质。然而这种文化差异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上的思想意识赋予我们的,这就是社会建构论。
一、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否定本质的、固定的或普遍的说法,强调每个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1]。人在社会上生存,要受到思想意识的影响。究竟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还是因为社会文化不同导致分工差异,这是个问题。
(一)社会生物论
社会生物论认为人从出生就已经规定了其构造,后天的影响只是其本身的特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基因的不同使得人一出生就被划分。在社会生活中,健壮有力的身体负责更多体力劳动,心思细腻的负责家庭事务。强壮、主动等词常常用于形容前者,而温柔、细腻等词常常用于形容后者。于是前者应该追求有社会地位的工作,后者应该担任生儿育女的角。这种“应该”恰恰是文化差异中最深的矛盾所在。
(二)文化决定论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告知应该做什么、成为谁。凡此种种,都是为社会上的思想意识所强加的。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意识导致了文化差异。可是问题就在于人活在这个社会中,不是因为是谁而应该做什么,而是因为做什么而成为谁。
二、文化差异的成因
基于基因和文化两个方面,文化差异不外乎出于三个因素:生理因素、文化因素和思想意识。
(一)生理因素
长期以来社会文化被传统地假设为一种无需说明的“自然”现象,概念上可以理解为生理现象[1]。社会生物论的创建者高尔顿认为,行为和认知是受先天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个体在人生发展的过程是本身
内在因素的不断壮大和自我展开的过程,而环境只是起到催化剂、促进或减缓的作用[2]。生理即命运。
(二)文化因素
虽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对于文化意识的灌输在程度上和内容上有所区别,但不可
否认的是,每一种文化都在不断地展示“什么
应该是什么样的”。电影《卧虎藏龙》塑造了
一个传统与解放之间的形象——玉娇龙,字
字句句能感受到她的传统,种种行为又能体会
到她的解放。讽刺的是,电影的主题是束缚,
想解放的人必定伴随着束缚。文化即枷锁。
(三)思想意识
不论是生理影响还是文化影响,归根结
底都是思想意识的影响。没有人生来要成为谁。
这种宿命论是社会意识所强加的。意识即塑造。
三、语言上的差异
(一)语言行为差异
先天条件下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差异。在
社会条件下,人们往往认为男人的嗓音厚,女
人的嗓音柔和而清晰。此外,女性的语气温和,
变化幅度大,富有表现力。而男性对语调的使
用显得较不灵活,他们更善于借用句法的变换
和词语的选用来评价和表达情绪[3]。有的人在
表达情绪时,喜欢用“呀”“天啊”“啊”等
语气词,他们的语言极富感情彩,而有的人
趋向于使用“他妈的”“老子”“呸”等粗俗
的语气词,经常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语言风格差异
在话题选择上,有的人趋向于整体而非
个体,谈话比较理性,较少表露自己情感。有
的人则相反。在谈话方式上,有的人趋向于开
门见山,有时会显露出相当程度的攻击性,并
且说话较主动,期望占据谈话的主导地位[4]。
而有的人则倾向于含蓄委婉,以维持谈话能继
续进行为目的,不愿反驳对方,愿意接受对方
的主导地位。这就导致了有人倾向于合作,在
谈话时会试探地询问,以求避免冲突。很少在
谈话中持反对意见或者批评别人。
语言行为和风格差异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生活中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中美文化差异
四、非语言上的文化差异
(一)体态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是身体的整个或部分用来与外界
交流感情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的动作。有的人
姿势较随意,有的人则较正式。在肢体语言方
面,有的人不愿意接触对方。男性之间的接触
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以及社会地
位差距较大的两个人之间。女性的触摸更加自
然和普遍。异性之间的触摸,男性抚摸女性的
情况多于女性抚摸男性的情况,除非他们是恋
人、夫妻等亲密关系[5]。
(二)副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在交际中的主要区别是:有的人喜
欢保持沉默,在语轮转接上使用语轮放弃提
示和语轮回归提示较多,且副语言声音较为丰
富;而有的人则很少使用副语言[6]。
(三)面对沉默的不同理解
“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也是一种常见
的交流方式,不同的人对沉默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沉默意味着默契、思考或是威严。有人
沉默意味着逃避交流,蕴含着忽视,表达了拒
绝或不满[7]。
五、结束语
文化差异进一步是歧视,退一步是同化。
只有在适当的程度上存在差异才能使跨文化
交际平等进行。文化差异不必消除,但却要尽
可能多理解这种差异,不要让这种差异变成了
阻碍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鸿沟。
参考文献
[1]郭爱妹.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
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87-94.
[2]彭程,刘坚.跨文化传播下的性别角
再现——以中美电视剧为例[J].视
听,2017(1):111-113.
[3]田志华.跨文化交际中的性别差异[J].前
沿,2012(19):201-202.
[4]LarryA.Samovar;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
姆森学习出版社,2004.
[5]秦为民.非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差异[J].文
教资料,2006(23):186-187.
[6]张丽彩.对交际中性别文化差异的剖析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72-73.
[7]颜丽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性别差异
之虞[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11(9):130-131.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