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了解地球上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感受自然景观之美,知道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有差异。
2.道德修养:从文化、礼仪、建筑等多个视角感知多元的世界文化,探究不同的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世界文化之间的交融。
3.责任意识:初步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能够从认识和行为上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3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从不同视角认识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知道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客观看待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学会尊重文化差异。(重点)
2.通过生活中的礼仪,理解尊重文化差异是相互的,学会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能做到入乡随俗。(难点)
3.在学习箴言中升华情感,懂得科学地看待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感受不同,了解差异
1.从“索菲的困惑”故事中知差异
(1)引导:一个叫索菲的留学生,在中国遇到了一点麻烦,让我们一起打开教材,阅读第56页“活动园”第一段内容。
(学生阅读)
(2)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答索菲的困惑吗?
预设1:这说明索菲还不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其实我们中国人说的“随便”只是一个口头禅。索菲的中国同学说的“随便穿穿”,并不是真的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不是虚伪。
预设2:在中国,大家嘴里经常说“随便”“差不多”,但心里却憋着劲要把事情做好。这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好意思出风头,更不好意思放“空炮”。
(3)小结:的确,这位中国同学内敛谦逊、含蓄自谦的表达,会让外向爽朗的索菲摸不着头脑,这就是两个国家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每个国家不仅在见面礼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差异。(板书:了解差异)2.在“是真是假”游戏中识不同
(1)引导:地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你是否足够了解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是真是假”去测一测!
(2)第一题。
(出示课件:在意大利,如果你送朋友一方手帕,会遭到他的“白眼”)
提问:这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预设1:我认为手帕是能够安慰人心的件物品当你伤心流泪的时候,身边的朋友
送过来的一方手帕会让人觉得很温暖。所以我认为这是假的。
预设2:我也认为是假的。我记得有一位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演唱家帕瓦罗蒂,他唱歌时就特别喜欢手上拿着手帕。
引导: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真是假”吧!(播放答案录音)
在意大利,如果你送朋友一方手帕,是一定会遭到他的“白眼”的。因为在意大利人看来,擦眼泪的手帕是带来悲伤的东西,是不祥的象征。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手帕却是朋友之间相互赠送的小礼物。
(弹出判断结果课件:真的)
点评:在意大利送朋友手帕会遭到“白眼”,这是真的。你答对了吗?
(3)第二题。
(出示课件:当你和你的英国朋友交谈正欢的时候,如果他礼貌地对你说“请原谅几分钟”,表示他想要体现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去结账。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提问:这次,大家会怎样选择?
预设:我认为这是真的。因为我爸爸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就是这样做的,这样能够体现出对朋友的情谊。
点评:你的想法似乎很有道理。一起来听一听正确答案吧。(播放答案录音)
盘教英国的确是一个讲究风度的国家。所以当英国人内急,想上厕所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直接说出口的,他们会说:“请原谅几分钟。”
(弹出判断结果课件:假的)
(4)小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文化方面存在许许多多的差异,我们应当尊重文化的这种多样性。(板书:尊重文化多样性)
3.在交流分享中畅谈文化差异
(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哪些文化和我们的不同吗?
预设1: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是姓氏在前面,而西方国家都是名字在前面,姓氏在后面。中国人对长辈都是喊称呼,对于平辈和晚辈直接连名带姓起喊。但是,外国人很喜欢直接喊对方的名字,或者是名字加上称呼。
预设2: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他们收到朋友的礼物一定会当面拆开,以表达自己的惊喜。而我们中国人大多很含蓄,不习惯当着朋友的面拆礼物。
(2)小结: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避免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出现尴尬,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
二、活动二:尊重差异,共存共荣
1.这样做对不对
(1)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活动园”第二段内容,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阅读)
(2)提问:大鹏一家应当付服务员小费吗?为什么?
预设1:应当付。付小费是美国的一种文化习俗,我们应当“人乡随俗”,付服务员小费。
预设2:不该付。服务员的工作就是服务顾客,不应再额外收钱。
中美文化差异点评:确实应该付小费。大鹏由于不知道中美两国间这种文化差异,所以他很是不解。
(3)小结: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
尊重的经验和智慧。所以我们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做到入乡随俗。(板书:尊重)2.从用餐礼仪说尊重
(1)引导: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进餐礼仪上,更显示出他们文化的不同。课前,同学们就以“不同国家的进餐礼仪”为主题,进行了资料搜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成果吧!
(2)成果展示。
预设1:大家看,这是我制作的不同国家进餐礼仪的手抄报。你们千万要注意,在印度吃食物、递食物只能用右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我表哥对这种礼仪表示很不理解,觉得不可思议。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投屏播放手抄报的图片)
点评:你对不同的文化礼仪,持有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
预设2:我把不同国家的进餐礼仪制作成了这样的知识小,卡片。比如,在西方,人们要用叉子把面条卷着吃,不能发出吸溜面条的声音;而在日本,吃面条发出声音,则表示你对厨师厨艺的表扬。是不是很有趣?(出示知识卡片)
点评:简洁、风趣的漫画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预设3:我来说说是西餐刀叉好还是我们中国筷子好。小小的餐具折射的是不同的文化。我认为中国筷子挺好,简单、方便、实用,据说还可以锻炼手指,它并非有些外国人所说的“一种奇怪的小棍子形状的餐具”。但我也不排斥刀叉,我觉得刀叉有刀叉的长处,我注意到西方人烹饪的食物一般都是块状的,如牛排、比萨这个时候用刀叉可以切割,用起来更方便些。最后,我们要记得正确地用刀叉礼仪——用餐时一般右手拿刀,左手拿又,切一块,吃一块。放下刀叉时,刀叉要放在餐盘两侧,刀刃一定要向着自己,这样表示你还要继续进餐。刀叉交叉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