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05期
基金项目:空间批评视野下的《喜福会》解读,项目号:2014AYQDRW04作者简介:向艳丽(1980-),女,陕西旬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文化上的差异更多是以语言形式作为呈现的。在了解其文化差异
时,文学作品是最佳途径之一,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使用的素材,以及其创作理念进行细致化认知,其能够为我们直观感知中美文化之间的具体差异提供有效帮助。
1中西茶文化的形成历程认知
对于当前整个世界文化机制的发展状况,我们看到其有着诸多文化机制,当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以及其文化环境,也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西茶文化体系就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当然,通过对中西茶文化的形成历程、发展背景以及价值内涵,进行细致分析,我们看到两者有着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也有着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时代融合背景下,不难看出,了解中西茶文化,将为我们认知文化传承与交流起到重要作用,而这也为当前时代背景中,我们更好适应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提供重要帮助和有效支撑。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通过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而真正兴盛则是在唐宋时期,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影响范围,也从单一的贵族、文人生活,发展成为全社会性文化。当然,在茶文化体系成熟构建之后,其内涵要素丰富全面,其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菁华”。茶文化体系内,多样的元素内容,除了精神理念与外,我们通常也能够在多种艺术形式中感受到茶文化机制的具体存在,当然,我国茶文化形成于封建时期,所以,其中更多融入的是封建时期的社会理念和文化意识。比如,我国茶文化倡导节俭,而整个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厚。社会大众体也更倾向于节俭的生活,同时,我国茶文化中,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更多是一种礼仪、谦让、内敛的理念,而这对我国社会大众产生了具体的行为影响。
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机制不断成熟背景下,茶及茶文化随着世界贸易体系的构建融入西方各国,尤其是文化元素的多样性得以诠释。当然,在西方社会逐渐认可茶文化时,英美茶文化也以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发展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时期,此时西方各国经济社会实现了成熟发展,因此,西方茶文化中,其更注重享受,而从茶文化的内涵表现状况看,其中有着完全不同于我国茶文化的形式,比如,西方茶文化内更加注重形式感,其内容也更加奢华。而在西方茶文化机制中,其倡导自我表达,所以,个人彩更为浓厚,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倡导内涵,还是其中对个人行为上的具体影响,中西方茶文化之间都有着明显性差异。当然,在深度研究茶文化之间的差
异时,需要有良好的载体作为研究的具体依据。文学作品无疑是其中最值得我们系统化研究和分析的材料内容。2《喜福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及创作理解
《喜福会》是一篇长篇小说,其由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所著,《喜福会》是著作的名称,也是移民到美国的母亲为了打麻将而起的聚会名称。在该书中,谭恩美通过以四组母女之间的情感隔阂和思想代沟为素材,充分诠释了华裔文化与美国异地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流,尤其是探究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抗,更是让读者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其中既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也从作者视角对不同文化的表现状况给予了突出介绍。
移民到美国的母亲,其承担的是背井离乡的陌生感,同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她们与美国本土文化之间的格格不入,让她们倍感孤独与痛苦,在她们的意识中,竭力想把我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子女,但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儿女们已经对中国本质文化存在极大的抵触情绪,其更向往的是西方白人文化,很明显,她们的身份与其所追求的文化之间明显不匹配,在历经诸多磨难之后,华裔们又重拾起对母文化的向往,这也让其明白文化之根在中国文化。
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性,所以不同形式的文化在具体交流过程中,其不免有碰撞和冲突,这是文化的基础本能,而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人们在具体参与交流活动时,其更习惯于用自身的固化思维和行为认知来评价对方,这就会因为文化上的差异,造成行为上的“不合拍”,而这也就发
展成为具体的文化冲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所著的《喜福会》,所表
述的,正是这种内涵。如果我们细化其文化差异上的表现,可以看到,集中表现在交际行为上的不同,行为规范认知上的差异,文化观念上的不同,乃至文化信仰上的直接冲突。3基于中西方茶文化视角认知《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结合中西方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内涵,其向我们阐述了两种文化机制之间的具体差异,并且为我们了解和认知中美文化差异,给予如下启发:任何一种文化想要让其不消亡,其需要从不同文化中,寻和借鉴先进的因素,同时,也要有能够包容多种元素的心态,这就是文化发展的原始驱动力。《喜福会》中,其生动形象的阐述了文化体系之间的包容与碰撞,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化认知观,认知文化与传承文化,其需要从认可其文化差异为前提,选择合适的传承素材,从而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承体系奠定基础。
文化融入与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诉求,而在这一进程中,多种文化理念之间的差异逐渐消除,而其融合机制不断成熟。纵观世界文化机制,我们看到茶文化体系中有着中西茶文化两种表现形式。这两种茶文化,不仅仅是茶文化的不同形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背景和价值内涵,也让我们更为直观的了解到中美文化之间的具体差异。
语言是一种情感上的诠释和流露,而文学作品更是借助具体的素材和创作理念,以生动形象的视角,
中美文化差异让社会大众更为直接的感受到文化中的差异存在。中西方茶文化所存在的差异是历史造成的,而其中所造成的内涵表现也是多维度的。当然,这实际上,也对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喜福会》作者是华裔美籍作家,其自然对中美文化有着切实感知。同时,其语言描述中也更为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具体差异。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将中西方两种茶文化的具体特点和机制内涵,融入到整个文化传播活动之中。当然,文化是一种内涵性元素,想要对其形成本质性认识,就必须结合相关元素来具体理解。文学作品,作为文化内涵的外在展现,无论是文学作品中所使用和展现的具体素材,还是其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理念,实际上,都是在相应文化基础上所具体形成的内容。因此,在当前多元文化交流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认知文化的差异性,其将为我们更好认知中西茶文化两种不同文化提供重要支撑。因此,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既能有效拓展我们对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也便于我们能够形成全面而正确的文化观。4结语
与以往相比,如今多元文化机制之间的融合发展,已成重要的世界发展趋势。如今,在整个文化机制具体传播过程中,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的结合程度不断深化,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内涵,还是其中所表现的形式,都已经实现了实质性融合。而文化作为一种立足于区域,所形成的体系内涵,我们看到,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也存在明显性差别,而这所具体诠释的不仅仅是文化多样性,同时更是文化理念的内涵化诠释,而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果想要对不同文化差异实现理想认知效果,那么其需要的不仅
仅是从普通的文化交流视角来理解和认知多元文化,同时,更要系统化把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参考文献
[1]汪凤,曾琳.美国华裔女性身份建构的心路历程———以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母女关系为视角[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227-229.
[2]陈向京,张佩佩.两种文化身份的忽视与融合———论话剧《喜福会》中两代美国华人之间关系的转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3):121-123.
[3]周莹,马瑾.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中国观———以《末代皇帝》、《喜福会》、《功夫熊猫》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211-212.
从中西茶文化角度分析《喜福会》中中美文化差异
向艳丽
(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近代中国大量的华人为谋生计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并且在这里落地生根,而他们的后代也逐渐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撞的重要感知体。其在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喜福会》为代表的作品,本文拟从中西茶文化的形成历程认知入手,结合《喜福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及创作理解,从而基于中西方茶文化视角来具体认知《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角度;《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传播
思考·探索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