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作者:阎琪 张璇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8期
        摘要: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不同,家庭价值观也不同。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以《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两部经典影视作品为例,以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为依据,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这三方面来对其家庭价值观进行比较,以期培养和提高读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家庭价值观;《成长的烦恼》;《家有儿女》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成员的行为规矩、生活习惯往往影响这个家庭价值观的构成。因中西方对家庭有着不同的定义,,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美国对家庭的定义较为广泛,他们认为只需夫妻保持着长久的联系,有正常的性生活或能生儿育女并且能完成承继,就可定为家庭。而中国则着重必有血缘、姻缘联系和共同生活在一起,并被法律所承认的,方可定为家庭。
        《成长的烦恼》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家庭为导向的情景喜剧的一部力作,成功地向中国观众展示了美国郊区一个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轻松而不回避严重问题地诠释了家庭中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家有儿女》几乎是中国版《成长的烦恼》,它以重组家庭为背景,主要讲述一对关心孩子成长、有新教育理念的父母,与三个血缘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又像自己的兄弟妹一样相处融洽的有趣故事。这两部戏剧无论在人物设置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有惊人的相似性,成为比较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解读,以两部反映中美不同家庭的经典影片为例,来探寻中美两国在不同方面的家庭价值观差异。
        1.中美家庭价值观及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中美文化差异        1.1价值观与家庭价值观
        价值观用于衡量对与错、丑与美的尺度,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价值观必须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价值观包含得很广,是文化的深刻体现,也是人们认识事物、分辨是非、约束自我的内在尺度。中国人自古就有深入骨髓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荣辱与体紧密相连,工作时总是克制自己,重视“脸面”,感到“人言可畏”。相反美国人尊重差
异,崇尚个人主义,重视自我,表现新事物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