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英语(师范)11101 李万景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文化体系。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欧美高校文化的核心差异,强调可供我国大学吸收与借鉴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结合国情,为我国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校园文化谏言献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 欧美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要进步,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引入鲜活的元素使大学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欧美高校校园文化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生活的总和。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产生与学校的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作用。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不同,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欧美国家中美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容并包的各民族文化杂交系统以及高度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氛围,使美国校园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与中国呈现一定的差异。
2 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并且提高了对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更高层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其中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
2.1中外大学校训之差异
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其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抽象概括,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的集中体现,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浓缩、精髓和灵魂。由于历史以及文化方面的原因,中西方大学校训之间存在很多思想以及形式方面的差异。儒家思想、基督教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在中外大学校训中都有所体现,并造成了中外大学校训的差异。如: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浙江大学的求是; 天津大学的实事求是; 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厦门大学的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等都体现了鲜明的重德、求善的儒家思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知识文化体系,不是关乎客观世界的单纯认识,而是如何安身立命与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信条。
而西方大学的校训则体现了重知识、求智慧的思想。西方文化中,真理先于道德,处在一
切学问的首位。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美德即智慧; 柏拉图提倡知识即理念最高的美德即智慧; 中美文化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根本的特性,人的其他追求,只能从属于这一本性。哈佛大学校训即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就昭示着该校重知、求智的办学宗旨。
从形式来比较中外校训的差异,中国高校的校训大多出自古文古诗词,讲究对仗、工整、严谨。而欧美的校训没有规范化的要求,而是重在诱导启发,例如,剑桥大学校训即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从校训中可以看出两种文化氛围,中国的校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之相比之下多了一份厚重,但却少了些思辨。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以期达到美德与思辨的共同发展。
2.2中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差异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地位 ,并且有着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 ,历来重视人的体性和共性方面的品德培养 ,并以一种共性的要求来塑造个性。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态,能肩负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以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主要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 ,这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但同时也比较容易引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 ,影响教育效果。
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把发展人的主体性放在中心地位 ,重视主体性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向。西方很多知名高校都注意通过多样的、社会性和隐蔽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机构共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充分发挥间接渗透性和隐蔽性途径的作用。一些高校很注重使用潜在的影响方式 ,通过隐蔽课程进行教育。而且西方校园文化更加崇尚个人主义,崇尚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实用主义已成为基本文化价值观念准则,这些文化价值观念反映在西方教育思想和理念之中,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现出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可以系统地研究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工作,并
且要研究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一支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并且营造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
2.3中外大学学习环境之差异
学校自身的学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等。学习环境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同。因此,大学不仅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还要营造一个能够使其静心苦学的宽容氛围。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对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学校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正确与否,对于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质量的人才是重要的。比如加州理工学院,在成立之初就规定,不管谁任校长,学校的规模不能扩大,学生人数限制在2 000人左右,占地面积也很小。但就是这样一个规模很小的学校照样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了一流的人才。
在我国,有些学校领导者认为: 学习环境的改善就是要扩大投资搞建设,占地面积上千亩不算大,要几千亩、上万亩才算大; 学校下属系、系下属专业的三级管理不行,太少了,必须要多才显得有实力。的确,许多的大学矗立起了一座座雄伟的教学大楼和办公大楼,但恰恰缺乏一批教书育人的大师。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有不少师
资是在同一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不论是知识面、知识深度及综合素质等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性,而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他们从世界各地广纳英才,有很多教授都来自政府机关或是社会各行各业。
我国许多大学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社会效益完全是负增长。这里并不是说学校扩大规模、改善环境就错了。一个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学习环境。但不能只是在某一个方面发展。必须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应跟其他相关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废除一些不良的落后的习惯作法和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来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
3 中外大学文化差异的启迪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国情则有不同的体制、体系和机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来说,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其社会、经济、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也迥然不同。面对新世纪,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既要继承和发扬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挖掘高等教育自身的潜力,也要大胆、合理地吸收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深化改革,推陈出新。
3.1 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形成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强化学生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并且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我国高校要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在学术理论和组织管理方面给予指导,并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使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和选课问题上,应该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各种有利于学生拓展基础、开阔视野、培养能力的公共教育课以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3.2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应呈现多元文化交叉融合
经过五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密切相连,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宽容的、兼收并蓄的,这是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优点,也是一个弊端,比如美国文化的过度宽容,导致校园暴力、等不和谐的现象。我们要兼收并蓄各国文化,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是社会变迁、高校发展的必然结果,多元文化能促使原来单调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我国高校领导们应该具有国际眼光,重视民族文化,关注社区发展,这才是发展多元校园文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萍. 多渠道多形式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07(5) : 560 562
2.龚晓斌,肖梦. 浅谈中西方大学校训之差异[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2) : 23 25
3.靳珠. 中美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M].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40 42
4. 冯意心.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51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