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消费差异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西方消费观的差异再次被搬上了人们的前面,西方的超前消费和中国的保守消费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
中美文化差异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了吧!其中讲的是中美两国人在消费观念上的不同。在天堂相遇的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谈起了在人间的一生。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三十年,终于把住房贷款都还清了。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三十年,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美国老太太在自己买的房子里住了三十年,后半生都在还款;而中国老太太后半生一直在存款攒钱,刚攒够了买房的钱,却去了天堂,无福享受自己买的新房。 由此明显看出,美国人早已习惯贷款消费,而中国人大多喜欢存款消费。
在美国,贷款消费无处不在。超前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拿你将来可能挣到的钱用来今天消费。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费形式就是银行贷款消费。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是出了名的,到银行贷款就像是到邮局发封平信一样,是家常便饭。买房子贷款、上大学贷款、买汽车贷款、买台电脑贷款、甚至有人买台微波炉、买部电话都要贷款。超前消费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信用卡消费,有人就是想利用银行信用卡的30天免还期透支消费,然后用新贷还旧贷,结
果背上一身卡债。
在一定程度上,贷款超前消费确实有其好处,一方面消费者在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繁荣时期,这固然是好的,然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次贷危机在众多消费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铺天盖地而来,其严重的负面后果就显现出来。
中国接受的思想是儒家的勤俭之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经成为了老幼皆知,共同认可的理念,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深入人心。大家在消费上量入为出,不会为了某一项消费而倾囊,特别是不是生活必须的消费,如果是住房当然另当别论。在中国人眼里,这即是固定资产投资,也是收益性投资,尤其是在现在。买房买地这是几千年中国人的治家之道。
首先,中国消费者不大量举债。“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变富后喜欢买更昂贵商品”,“有人开始依赖贷款,入不敷出”。这种情况在中国没有。中国的消费者非常关注收支稳定,在花钱上量力而行。
其二,为控制肆意消费,如果他们在某些方面“花费过多”,就会在其他方面“回来”。例如许多人为了给客户或同行留个好印象,在个人打扮上花钱较多,但大多会在生活中得替他方面上少花费以平衡支出。
中国人先预算再购物(甚至根本就不买了)。典型的中国家庭会先算好花得起多少钱,再列出想买的清单,最后通过“选美比赛”决定单子上的哪些产品最具吸引力。
他们花费数月时间研究需购商品。例如许多中国家庭为购买一台电脑,会话一定时间决定买哪种型号。很多人逛商店也只是看,但并不买任何东西。
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别取决于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差别,消费习惯间的差异不能说明优劣之分,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人在为子孙积聚财富的同时,也在接受贷款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