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的友情漫谈
学号:201109081950      姓名:陈锦玉指导教师:谢刚
摘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李白和孟浩然是不熟识的朋友,但这个千古绝唱却道出了李白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李白与孟浩然是挚友,他们的友情更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佳话。另外,王昌龄与李白的感情分量也是相当重的,“仗剑去国,辞离远游”的李白,心中更是涌上思念之情,《峨眉山月歌》就表达了他想起留在家乡的友人,思人恋月,惜别之情。众人皆知的李杜之交与李孟之交更是如出一辙,幻化出浓浓的情谊流淌在后世千年。
关键词:李白诗友情
在唐代繁花似锦的诗坛上,有一朵奇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名字叫“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是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为人豪爽,行侠仗义,而且他的诗歌又往往是一鸣惊人,在那个诗意纷飞的唐代更是一朵奇葩。根据史料记载,李白的一生是在远游中度过的,他自年少时离开四川,就开始了仗剑江湖的生涯,一路走来,他没有攀权附贵,阿谀奉迎,因此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才情才被后世万人敬仰。而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一部《唐诗三百首》选了李白的诗30多首,而这30多首中竟有一半以上是送给朋友的诗,使我不禁
联想到李白的一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流中,李白是不朽的,李白的诗也是不朽的。能从古词,民歌甚至散文中吸取营养,而不拘于传统格式。他性格豪放,桀骜不驯,游踪遍及南北各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意境奇妙。李白一生极重视朋友情义,娓娓道来,不少诗篇写到亲情、友情、别情,同时留下了许多歌颂、赞美友情的美妙诗篇。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他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纵观李白的一生,一路走来,他没有攀权附贵,阿谀奉迎,因此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他的诸多名篇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以磅礴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另后人无法企及。据史料记载,李白生在中亚西域的碎城,后随父迁移到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唐代科进士这一政策也促使了游学的兴盛读书人外出求学,改变现状,谋求前程。我们
叫得出名字的唐代诗人几乎都有远游经历。那么这些人在远游途中难免要相遇、相知,又难免惺惺相惜,结下深厚的友谊。作为诗人,往往以诗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重情义的李白亦是如此。读书人外出求学,改变现状,谋求富贵的目的是自古有之,唐代更是兴盛,唐代科举进士以诗赋取士,恐怕是
唐诗繁荣的一个重大原因。李白的诗歌是在盛唐大放异彩的,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看,这一政策也促使了游学的兴盛。我们叫得出名字的唐代诗人都有远游的经历。这些人在远游的途中往往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作为诗人,最拿手方法就是通过诗这种途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他在政治仕途中失意,却在朋友交往中收获颇丰。与朋友的诚挚友谊,便是他远游过程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于是他为朋友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也为后人留下了几多感叹。他和朋友的情谊辉煌了整个盛唐,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李白壮岁出川,远游江河,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就让穿越我们时光的隧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李白诗中那些美丽的乐章。
我们说李白的结交范围之广,从这首被人历来传诵的《赠汪伦》诗中就可见一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传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了一封特殊的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旅游,“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对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来说当然欣然而往,等去了才发现上当,但村民汪伦的热情好客让他深受感动,以至于离别之际倍受感动,以潭水之深度尚不及朋友情深,这样看似普通却耐人寻味的句子写下这首千古绝唱。道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自然而又情真,成就后世送别之经典。
当然李白不是后世的蒲松龄,结交的尽是山精树妖、鬼狐精怪,他在远游生涯中曾有“饮中八仙”、“竹
溪六逸”等称号,就说明了他结交的人很多,而且范围很广,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都是一见如故,推心置腹。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结交的朋友总有天各一方的时候,尤其对于李白这样远游之人,更是经常面对离愁别绪。那种对朋友的怀念,对知音的惜叹,甚至对平凡之人的感慨如何来表达,只有寄赠诗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对于这些欣赏他以及他欣赏的人,诗人更是将诗歌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写下了许多至情诗篇,至今被人广为传颂。这些有名赠诗相对于上一部分来说,似乎更能体现李白对友情的看重。
谈起李白的友情,就不得不说到“李孟之交”了。李白东游归来“酒稳安陆,蹉跎十年”的那段日子,结识了孟浩然。在此之前,李白与孟浩然都读过相互的诗,因而一见如故。孟浩然曾隐居山中,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当路无人”,还归故园。李白也有类似经历。他壮岁出川,远游江河,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他少隐岷山,又隐徕山,被唐玄宗召回京师,供奉翰,终因小人馋毁,被赐金放还。他虽在政治仕途失意,却在朋友交往中收获颇丰。
与朋友的诚挚友谊,便是他远游过程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为朋友写下许多诗篇,为后人留下几多感叹,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孟浩然也是一位极具政治抱负的人,因仕进无门,才隐居深山,以饮酒吟诗为乐。
韩朝宗出任襄州(今襄阳市)地方官,李白写了著名《与韩荆州书》,毛遂自荐,结果,韩未予理睬。
李孟如此相似的人生境遇使二人之间产生了惺惺相惜的真挚友谊,同时,二人又为彼此文才所折服,遂成为至交。朋友这种真挚感情的流露,便是一篇篇炙热的饱含情谊的诗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
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诗中第一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即开门见山的点题,表达出对孟浩然的爱慕敬仰之情。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末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是说这座山太巍峨了,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诗人仰望高山形象,使那种“爱慕敬仰”之情更具体化了。此向他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仅仅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因而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本诗语言古朴典雅,虽无华丽词藻,但句句飘逸疏朗,字里行间透露出二人之间情谊之深。公历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又亲自送至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仍贮立江岸,望着孤帆远去,惆怅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脍炙人口的佳
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以其充满想象的神来之笔,让我们眼前浮现出滚滚波涛、河山秀美的画面。诗句中,在那个正值春光烂漫的时节,却是好友孟浩然辞行的日子。船已出发,慢慢远去,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眺望那帆孤舟,载着好友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然是写景,却饱含了诗人对好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以及不能随好友同行的惘茫,言有穷而意无尽,另读者陶醉其中…
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尊右而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
如这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的一生仕途曲折,曾屡试不第,后来遁入自然的山水田园当中。他尽管大李白十多岁,但和李白的性情相同,情谊非常深厚,可谓忘年
之交。这首诗就写于两位诗人心灵情感互通之时。因为孟浩然的诗名早已誉满天下,所以诗歌正如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开门见山,以灵动的真情描绘了一幅隐士图。尤其巧妙化用《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由可爱归结为敬爱,生动传神地体现出高度的欣赏,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脍炙人口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歌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赋予江水人情美,写它不远万里的送诗人乘舟远别,但送别而未别,一句“万里送行舟”把江水和诗人的情意变得绵长无尽。
虽然此类诗歌尽管没有指明友人是谁,却是李白友情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李白已经和自然、和宇宙融入了深深的情谊。如《金陵酒肆留别》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送友人》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都写的率真自然,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震撼而持久的感受。这些诗不仅是为友谊而写,更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流露,更是诗人坦荡胸襟的真实写照。
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时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尽管诗意是对月抒情,却将月人格化了,俨然是变对友人和对家乡的思念。尤其是首尾两句交相呼应,看到山月随着江水跟自己远去,诗人的心中涌上一种思念之情,想起留在家乡的友人,思人恋月,惜别之情顿时充满全诗。
李白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辞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行书。青风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别莫踌躇。”一诗而分送两人,两人所往又不同,这种题材是非常新颖的。开篇即询问二人此去心情如何,再言自己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也因此引出下文。中两联分写二人谪处景物,然后尾联收束,又加安慰和鼓励,不要踌躇惶恐。就结构而言,舞新奇处,却也无丝毫弊端。高明的诗中两联寓情于景,相互对比而又相互勾联,是文眼所在。出句言中途悲怆,对句言书信难寄,巧妙的嵌以地方特、传说典故,则茎申请寓之想象之景,文章既迷离恍惚,文气萧瑟哀伤,而情感自绵绵不绝。尤其泪而言“数行”,而对书而言“几封”。以多对少,确实是佳构天成。
至于《沙丘城下寄杜甫》更是成为了李杜君子之交的友谊见证。李杜之相遇和李孟之交如出一辙,李白在认识杜甫时整整大了杜甫11岁,但杜甫的性格抱负与李白意气相投,俩人一见如故,情同手足,在之后的各奔东西之时,李白曾赠杜甫诗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自送别之后,从那种充满友情与欢乐地生活中变为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心情可想而知,更加觉得友谊的珍贵。于是情之所出,感人肺腑。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
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歌以自问开头,追忆往事,竟达到欲醉不能,欲歌无心的地步,这
一切是因为什么,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答案,联系之前与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面对这浩荡的汶水,思念之情向着杜甫行的南方喷涌而出,流水不息,相思无尽,幻化出绵绵情谊流淌在后世千年。
要说李白的此类诗歌代表了李白一生对友情的看重,可举诗句的还有很多: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深情;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之关怀;如“升沉应以定,不必问君平”之劝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满苍梧”之悲痛等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李白流露在友谊中真挚的感情,我们应该感悟诗人的真情,只为理解更深。
阅读李白诗歌中的这些友情篇,心中常常为诗中所流露的真挚友谊而感动不已,以致产生共鸣与鼓舞。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为人,他的才情才被后世万人敬仰。我相信,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友谊存在,也就有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存在。就让我们在这些真挚情谊的感动下,传承文明,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10
2、《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北大出版社,1996
3、《古诗分类鉴赏系列?友谊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科举与古代文学》,李子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12
5、《李杜诗学》,杨义,北京出版社,2001
6、《唐诗解》,唐汝询,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表达友情的诗句
7、《唐诗二十讲》,张爱华,新世界出版社,2004
8、《李白传》李长之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9、《康震品李白》,康震,东方出版社,2006.12
10、《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