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未学过的古诗加赏析、注释、主题、思想情感、作者简介30首
古朗月行(节选)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表达友情的诗句
【今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简析】《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 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 借 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 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 “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 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 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 爱, 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 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 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 语言质朴, 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 瀑布雄奇壮丽的景,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 形状尖 圆, 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 水气蒸腾而上, 在丽日照耀下, 仿佛有座顶天立 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 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 概写望中全景: 山顶紫烟缭绕, 山间白练悬挂, 山下激 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
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 出, 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 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 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 来。一个“疑”, 用得空灵活泼, 若真若幻, 引人遐想, 增添了瀑布的神奇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 构思奇特, 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 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 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 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 汪伦来送行, 于是李白写 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 着一村民前来送行, 他们手挽着手, 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 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 说明出于 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 还带了一村民一起来送行, 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 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 情比于潭水千尺, 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的确, 这两句 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有了“深千尺”的桃花 潭水作参照物, 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 既形象生动, 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 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原名昭亭山, 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 为南齐谢眺吟咏处。2.闲:安静。
【简析】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 飘泊生活中,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然而傲岸倔强的 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 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 也 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 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前两句“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 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 鸟儿高飞远去, 无影无踪了; 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 独自远远地飘 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 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 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