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隔叶黄鹂空好音,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意思|赏析
出自盛人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音乐舞曲 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何处去寻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蜀相》是中国唐代伟大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 蜀相 ,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 致君尧舜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糊涂的爱歌词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 ,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 ,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 ,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拉伸动作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 丞相祠堂何处寻 是自问。这里不称 蜀相 ,而用 丞相 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 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 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 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森森 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 蜀相沧海一粟 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 ,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 好音 ,悦耳的声音,形容鸟的叫声好听,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 映阶碧草自春 ,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 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 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 ,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drain 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
所说的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写出了庙外景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