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双减⼯作的⼼得体会(精选7篇)
⼩学双减⼯作的⼼得体会(精选7篇)
  有了⼀些收获以后,通常就可以写⼀篇⼼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让⼈头脑更加清醒,⽬标更加明确。怎样写好⼼得体会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学双减⼯作的⼼得体会范⽂(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学双减⼯作的⼼得体会1
  学习了中⼩学义务教育“双减”意见以后,对减负提质的提法感触颇多,从我本⼈的内⼼深处,真正地感受到减负提质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是每个⼈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时光。孩⼦不是学习的机器,在他们的童年⽣活中不仅仅只有学习这⼀件事。在“双减”政策提出之前,我们不难看到那些六七岁的孩⼦带着⼩眼镜,背着沉重的书包放学的情景,也不难看到遍布在各个街道的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他们的童年时光被⼤量的作业和各种课外补习班所淹没。处于童年时期的孩⼦,他们的⽣活不应该被繁重的作业和辅导班所充斥。作为⼀名教师,我们要顺应孩⼦的⾝⼼发展规律,让孩⼦在学习之余有时间去享受童年应有的快乐。
  作为⼀名教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活动中讲求技巧,让孩⼦们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脱出来的价
值与意义。我们要精⼼设计课堂,把握课堂质量,努⼒提⾼学⽣课堂学习的效率,通过课堂教学这⼀环节切实的给学⽣减负。要提⾼课堂质量,提⾼课堂效率,我个⼈认为要做到以下⼏点:
  1.认真备课。精⼼设计课堂,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导向,更新教育理念,备教材、备学⽣、备过程,在“减负”的同时提⾼课堂效率。
  2.依据学⽣年龄特征,通过深度钻研教材、精准聚焦⽬标、巧妙设计活动、科学合理实施、理性综合评价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以确保教育教学⽬标的有效达成。创设情景,培育学⽣兴趣,以“学⽣发展为本”,精讲简练,给学⽣多⼀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由地、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孩⼦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3.课外作业,细⼼筛选,仔细编排,提⾼作业⽔平,提升作业质量。“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定要创新作业的内容与形式,提⾼作业的设计、批改和反馈的管理⽔平。让学⽣的作业在完成中有⼀定的获得感。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  4.精⼼设计分层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的特点,设计⼀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可以依据⾃⼰的喜好和能⼒选做作业。同时还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中差⽣把完成⽼师的作业当作⼀件乐事。避免作业中的重复现象,尽量设计精⽽简的作业,作业的布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让每个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起学习的信⼼。
  5.充分利⽤课后服务时间
  充分⽤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进⾏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的学⽣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组及社团活动。不利⽤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学双减⼯作的⼼得体会2
  社会⼈就是⼀个⾦字塔,永远只有少数精英站在塔顶,也必须有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来构建塔基。教育和学习就是⼀个⼤浪淘沙的过程。
  学习不是⼀个狭义的概念,除了科学⽂化知识,还包含体育、艺术、劳动等多种技能。教育的⾸要任务是“⽴德树⼈”,培养热爱国家、献⾝民族的⼈。作为家长和教师,最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孩⼦的天赋和特长,引导孩⼦⾛最适合⾃⼰的成才之路,⽽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桥。
  “双减政策”背景下⽼师如何更好地发挥作⽤呢?
  1.“双减”的⽬的不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恰恰相反,是为了提⾼教学质量。我们知道,在学习效率相同的情况下,所使⽤的时间越多,所获得的知识也越多、能⼒也越强。但过长的学习时间、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影响学习效率,甚⾄危害孩⼦们的⾝⼼健康。因此,学什么、怎么学、学多久,就成
为教师们⾸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保护和激发孩⼦们的学习兴趣是是孩⼦们愿意学习的前提条件。前⾯谈到学习的三⼤动⼒,对现在的孩⼦们⽽⾔,⽣存动⼒和精神动⼒是⼤多数孩⼦暂时还体会不到的,因此,兴趣动⼒就成为了⾄关重要的因素。作为⽼师,学科作业的设计必须以保护和激发孩⼦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3.提⾼作业设计质量是保护孩⼦们学习兴趣、保证孩⼦们学习效率的根本条件。⼤多数孩⼦不喜欢作业,主要有三个原因:⼀是不会做;⼆是简单、重复、数量多;三是枯燥、乏味、⽆乐趣。针对第⼀个原因,教师要设计有梯度的个性化作业,让不同的孩⼦可以选择适合⾃⼰起点的作业。针对第⼆个原因,教师要设计出能体现学科核⼼知识和能⼒要求的、训练效率⾼的梯度作业。针对第三个原因,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出有趣味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式,尤其要在学习⽅式的趣味性上下功夫。
  4.加强和落实作业完成的过程性指导,及时帮助孩⼦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孩⼦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分常见的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孩⼦们的学习热情。以往孩⼦们遇到不会做
的'作业往往通过“搜题”的⽅式获取答案,但得到的是结果,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量搜题APP被禁⽤的主要原因)。
  因此,教师要按照作业进度计划、利⽤当今发达的资讯⽅式,及时和孩⼦们进⾏交流和指导。可以通过⼩组学习的⽅式进⾏指导,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
  ⼩学双减⼯作的⼼得体会3
  “双减”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作业的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减少这两项⼯作已经开始试点。从“双减”政策的发布也可以看出,全⽅位推动教育产业化,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减少孩⼦们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让孩⼦真正的做到劳逸结合。
  作为⼀名教师,对于切实减轻学⽣过重课业负担,提⾼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避免校外办学机构“喧宾夺主”、还学⽣快乐健康的童年,减少学⽣近视率、肥胖率、⼼理疾病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定不折不扣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做好课后服务等⼯作,切实提⾼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以学⽣发展为本,落实⽴德树⼈根本任务,把“双减”作为⼀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
  ⼀是抓好课堂主阵地,教师上好每⼀节常态课。做到每节课准备充分、知识储备丰富、能⼒训练到位,打造充满“掌声、笑声、辩论声”的⽣命⾼效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保证学⽣“吃饱”“吃好”。  ⼆是加强课后服务,满⾜学⽣个性化需求。学校发挥本校教师⾃⾝优势,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科学实践,丰富学⽣的校园⽣活,帮助家长解决放学后接送学⽣的实际困难。
  三是完善作业管理,深化评价改⾰。形成并完善学校作业系统,减少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同时,探索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作业。
  ⼩学双减⼯作的⼼得体会4
  通过学习⽂件了解到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具体指全⾯压减孩⼦作业负担,还需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政策出台的⽬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态的⽬的。双减,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
  我认为双减政策是能够带来⾮常⼤的好处的。⾸先,就是这样的政策最直接利好的就是学⽣。学⽣每天都会有⼤量的学业负担,从⼩学开始就特别的⾟苦,这能够减轻他们的负担。第⼆,就是减轻家长的负担,不会在有严重的内卷,⼤量的花费。第三,这能够回归应试教育的初衷,筛选学习能⼒强的⼈才的⽬的。
  那么我们如何实施双减政策?
  (1)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为学⽣留下充⾜的时间放松⾝⼼。
  (2)提⾼作业设计效度,避免机械,⽆效训练。
  (3))完善作业管理监控机制,家庭作业校内做。
  (4)提升课堂质量。
  (5)确保课后服务时间,推⾏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少开展两⼩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6)规范培训⾏为,校外机构不得占⽤国家法定
  “双减”政策落地后,可以充分发挥学校阵地的作⽤,作为⼀线教师,在校内坚持做到应教尽教着⼒提⾼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服务⽔平,不再让孩⼦们有写不完的作业。让孩⼦学好学好的同时拥有了愉快的童年。其次让校外的培训机构⽆法超前培训,让家长们教育成本显著下降,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成长让孩⼦们的情感和思想不再缺失。
  ⼩学双减⼯作的⼼得体会5
  双减政策⼀下来,各种各样的声⾳也随之⽽来,有欢喜的,有发愁的,对我们教育者⽽⾔,我倒是希望,双减,让我们的教育也有幸福感。
  说到教育的幸福感,其实我很久都没有拥有过了,在我看来,教育的幸福感就是真正爱⾃⼰所任教的专业,爱⾃⼰的课堂,爱⾃⼰的学⽣!双减,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感。⾸先,我们也改变了作业的布置形式,作业的主体对象没有变,依旧是学⽣,⾼光时刻到了,作业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从跳绳,做⼿⼯到亲⼦阅读,⽆不昭⽰着幸福感的来临。由于之前⼀直任教的都是低段,接触的都是⼀⼆年级的学⽣,真的很为这个作业形式的改变感到开⼼。⼩学⽣嘛,就应该有⼩学⽣的朝⽓与活泼,每天快快乐乐,开开⼼⼼的,这才是正常的状态。其次,我们⾃⾝业务能⼒的提升成为了重中之重。如何抓紧⼀节课的时间让学⽣感受到知识的⼒量,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了我们⼯作的⼀部分。
  就拿我来说把,我开始更加争分夺秒的利⽤课堂的时间,争取不浪费⼀分⼀秒,把每⼀天所要做的事情尽可能提前规划好,每完成⼀个就做⼀个记号,哪⾥存在问题,我也能够及时的记下来,防⽌下次
问题的出现。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记在纸上,回去分析研究,和同组的⽼师研究解决的⽅法,感觉⼯作充实了许多。其次是,在学⽣的学习⽅⾯,我们特别重视孩⼦的习惯培养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如,背诵⼉歌,唤起孩⼦们对母语的热爱,感受母语带来的快乐。下课的时候,让孩⼦们尽情的玩耍,感受课间⼗分钟带来的乐趣。还有和学⽣们⼀起跑步,跳绳,研究植物,感受天⽓变化等等。其实最终⽬的就是让学⽣重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也能够真正的把学习的⾃律性转移到⾃⾝上来,其实就是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能够合理的安排⾃⼰的时间和⽣活。对我们教师也是同样的,我们也要在双减政策下学会⼯作,学会⽣活。
  双减政策的实施,也是对教师⼯作的⼀种激励,⿎励我们从⼀定的⽅⾯改变⾃⼰的教学⽅式和⽅法,让教师也能够幸福的⼯作。愿我们也能够像先辈李⼤钊同志那样:铁肩担教育,妙⼿教学⽣!
  ⼩学双减⼯作的⼼得体会6
  从9⽉开始,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成为教育系统的头等⼤事。各级部门以最强⽓魄开始⾏动。⼤⼑阔斧实施改⾰。学校教育⾯临着多重的压⼒与挑战,如果不懂清晰地看到这场改⾰的本质,我们将失去发展的机遇,甚⾄会被其他同类型学校甩下许多。
  减下去的作业负担,其预留的时间如何分配才科学呢?如何灵活地开展有效的课后服务呢?传统的纸质考试、统⼀的集中考试将废⽌,教学质量监测以何种形式开展呢?如何去适应新常态?课外辅导机构从公开运⾏到潜⾏蛰伏,如何让其彻底⽆所遁形呢?课堂主阵地如何才能发挥更⼤的效益呢?这些命题,都⽆法绕开。倒逼我们开始痛定思痛,做出调整。
  说到底,减负的核⼼⽆⾮就是课内增效提速,捍卫教师的职业权利,保障学⽣⾼品质的学习权,营造出健康的教育⽣态,回归教育的本真,给孩⼦们更⾃由的发展空间、更全⾯的能⼒培养、更愉悦的精神享受。⽽这⼀切,从学校层⾯说,依靠的就是教师的专业化;从社会层⾯说,依靠的是整个社会集体发⼒、共同⽀持;从家庭层⾯说,依靠的是所有家长们育⼈观的彻底转变。
  双减政策⾯前,教师们的压⼒其实最⼤。⽆论从理念层⾯,还是技术层⾯,付出的⼼⾎和汗⽔将更多。已有的经验反⽽⽆效。⽆所适从?⼀脸茫然?以前,还能依靠教师的⼤量辅导,给学⽣布置⼤量的作业,促使其机械地练习。在反复地讲练、多次考试、强化记忆的模式中,把学⽣成绩提起来。但眼下,这些都⾏不通呢?这注定是曲折的发展道路。
  学⽣素能测评将由灵活的形式实施,需要⽼师多动脑筋,多借鉴欧美国家基础教育的做法。那天,我与⼀位资深的教师私下交谈,⼀到⼆年级,不能组织纸笔考试。怎么去评价学⽣的学科素能呢?以语⽂学科为例,测试形式就能多样化。可采取⼝头背诵,评估其发⾳准确性、流畅性、情感性;可试着创编故事,现场讲授给⼤家听,评价其综合素质、语⾔积累、思维⼴度、⼼理素质、调动⼒,这种⽅式适合孩⼦们;可由家长代其录制⾳频,存储后进⾏播放,既是有效的学习资源,也是学习成果的展⽰;  以数学为例,⼝头说⼀说加法的算理。将思维过程说出来。以动⼿的拼装活动,测评其实践能⼒,包括算理的掌握。但是,数学测评难度有点难。尤其是计算类型,需要纸笔验算。
  作业负担来⾃于对学科育⼈价值、功能等⽅⾯认识不到位,存在畸形的教学观。唯分数论并⾮是完全错的。分数论并不是⼀个贬义词,主要是考试⽅式过于机械化,它以固定、标准的模式,扼杀了学⽣的天赋和个性,导致了分数彻底窄化,只考察了浅表的知识与能⼒,并未全⾯地测评,这才是最⼤的症结所在。
  ⼩学双减⼯作的⼼得体会7
  对于⼴⼤家长来说,最近最劲爆的消息恐怕就是“双减”出台。
  国家这么⼤的⼿笔,别说违规⼤机构,就连很多正在观望的⼩机构或个⼈,都被打的措⼿不及、狼狈不堪。本就如风中残烛⼀般的教培机构,奄奄⼀息中⼜迎来了更⼤的打击——本⼟疫情。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正在上暑期补习班或兴趣班的孩⼦们,瞬间按了暂停键,⼀下⼦赋闲在家。
  就我⽽⾔,我,还有我很多同学、朋友,都通过⾃⼰的努⼒考上了⼤学,都是学习的受益者。我不会,更不可能允许我的孩⼦轻易放弃学业。所以我经常会查看孩⼦的学习情况,如果有哪⾥学的不好,我会先⾃⼰给他查漏补缺,如果我实在讲不好,也会考虑给孩⼦报班补课。我始终贯彻的是“补课”重
在“补”,⽽不是提前“学”。现在“双减”政策⼀落地,同样也堵住了我给孩⼦查漏补缺的路。
  这⼀周我⼀直在寻科学提升孩⼦学习能⼒的⽅法:买书、⽹上的⽂章……现在不⽤我说,⼤家都意识到“双减”带来了⼀些⽆法抵抗,却必须⾯对的现状:⽐如孩⼦的学习更多的依赖在校时间,课堂效率显得极为重要;再⽐如孩⼦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觉性和⾃学能⼒的强弱会对孩⼦的成绩产⽣⾮常⼤的影响。
  事实上,我越来越意识到学习成绩好坏的根源其实在于“学习能⼒”。现在,我们更加要思考如何才能
提升孩⼦的“学习能⼒”。与知识量的增加相⽐能⼒的提升是很虚幻的,甚⾄是很缓慢的,但它的影响确实长期的。
  “双减政策”的实施其实就是给所有在孩⼦学习道路上越⾛越歪的家长们下了⼀剂猛药。是继续往前,⼀条道⾛到⿊;还是及时⽌损,摒弃错误的⽅法,重新回科学正确之路?家长们,拼认知的时候到了。不要说取消校外补习以后有钱⼈都给孩⼦请⼀对⼀家教,没钱⼈的孩⼦就没机会上学。在⽬前国家政策之下,是⼏乎所有的普通家庭孩⼦都站在了同⼀条起跑线上。
  此刻,我认为我们家长要做的,必须是“帮助孩⼦提升学习能⼒”,使孩⼦的⾃我强⼤起来,才能应变这个世界。